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植物志》的研究与编撰工作,从1958年正式启动,2004年全部完成,历时近50年。全书共80卷126册,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基本资料,也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它被誉为中国现代科学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我国几代植物学家,从酝酿、准备算起,以近百年的时间历尽种种艰难才得以完成的。 1994年,时任《中国植物志》副主编、并长期负责编委会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崔鸿宾,奉主编吴征镒院士之命,撰写了“《中国植物志》编研史”初稿,拟作为第一卷“总论”的组成部分。同年7月16日,崔鸿宾在工作时突然病倒离世,所写初稿后由其姐姐、北京大学崔一华先生帮助整理誊清,并于1995年提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由于种种原因,已正式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7章“《中国植物志》编研简史”(5000字)系以该稿为基础之一加以删节而成。2006年初夏,崔鸿宾的妻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谢玉如女士,将该稿交与本刊。吴征镒院士曾提议改用《〈中国植物志〉编研的经验和教训》,以别于现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7章标题。本刊经与谢玉如女士协商,以现在的标题刊发。另外,限于篇幅,省略了原稿中编委会名单。 崔鸿宾,1928年出生于北京。早年就学于北京汇文小学及中学,1947年进入中法大学生物系,院系调整后于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的研究。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以及相关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中国植物志》的筹备;1959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成立,即担任秘书工作;1973年任第二届编委会常委兼秘书,主持编委会的常务工作;1976年任第三届编委会副主编兼秘书,后一直担任副主编,直至1994年7月因病去世。在他去世后。由《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编写工作简讯》印行了纪念专集(第74期,1994年8月22日),同时,该志中英文版联合编委会决定将英文版第16卷献给他以表纪念。 作为亲历者,崔鸿宾先生的这份遗稿较为真实、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这一重大科研活动的过程;而作为附件发表的手稿《〈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计划(草案)》、《〈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规格(草案)》和《〈中国植物志〉第二版编写要求》,融入了作者对于植物志编研后续工作的想法,以及对于中国植物分类学今后任务的看法。今日读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它们珍贵的史料价值。全面、真实、生动地记录现代科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并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总结那一段段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本刊的宗旨,也是本刊藉该文所期望引导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2.
4种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des),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r),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palustris),亚洲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asiatica)的孢子做了扫描电镜的观察。对每个种的孢子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为蕨类孢子形态学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13.
辽宁地区药用蕨类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药材在中药中占有绝对比例,其中蕨类植物在植物药材中有着重要一席.本文通过对蕨类植物的调查与研究,着重对辽宁地区的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认识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并对此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中医中药资源开发及利用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4.
李朝婵  陈翔  陈训 《贵州科学》2009,27(3):84-87,91
通过贵州省蕨类植物标本参据整合E平台、资料收集与标本鉴定,研究了贵州食用蕨类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研究确认贵州现有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共20科22属38种,其中2种为珍稀濒危蕨类植物,11种分布区域狭小。  相似文献   
115.
河北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省分布有104种蕨类植物,归23科38属.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具有过渡性,特有现象明显.和其他地区相比,该区系物种丰富度较落后,与山东区系关系最为密切,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关系渐远,而与广西和山西关系最为疏远.以上特点与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相吻合,符合所处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16.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表明,井冈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13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37科63属,占江西药用蕨类植物种数的68.7%,区系分析显示该地药用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丰富的温带成分.功能研究表明药用蕨类植物功能多样,并对该地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7.
本文报道了河南境内有毒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种类、有毒成分及其分布.调查结果表明:河南境内共有7 种有毒蕨类植物4 种有毒裸子植物,它们分别隶属于7 科9 属,主要分布在豫南、豫西山区,少数栽培种分布于全省各地.  相似文献   
118.
药用蕨类水提液和醇提液平板抑菌试验初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用纸片扩散法对23种药用蕨类的水提液和醇提液进行抗细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有6种蕨类的两种提取液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八叠球菌均有抑菌活性,它们各自最大抑菌圈直径均超过20mm。有11种蕨类的醇提液比水提液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另有6种蕨类水提液的抑菌活性较醇提液的强。对受试菌有阳性结果的水提液,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0.3mm,而醇提液则为12.8mm。实验结果还表明,药用蕨类对枯草杆  相似文献   
119.
120.
曹建国副教授,1968年生于黑龙江通河.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1992毕业于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2001年取得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与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目前任中国蕨类植物协会理事,国际植物蛋白质组机构会员(INP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