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8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5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2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面对同一对象“湘西世界”,选取同一视角“湘西文化”,沈从文和韩少功由于创作路径和文化态度不同而创作了各自独特的湘西人生世界.分析两人对湘西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独立的艺术个性无疑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2.
由于十七年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所以常常被评论家视为“人与自我的失落”的文学。然而,十七年时期的文本往往在“表达了什么”与“如何表达”之间又形成了叙事的裂缝。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上来探讨《创业史》,可以发现其叙事张力在文本内部的人物关系设置、矛盾冲突的展开方式、作家对角色的定位与读者接受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73.
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著称,他的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历史变革,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农民形象。同时,他敏于发现、勇于揭露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以文学介入现实。此外,在小说艺术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探索。  相似文献   
74.
多丽丝·莱辛以非洲起家。但是在后殖民文学批评中,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她的有关非洲的小说和散文,摒弃了族群藩篱,生动塑造了一系列白人移民及土著居民形象,是不可复制地有关南部非洲的文学全景图。  相似文献   
75.
围绕刘半农在民国初年(约为1913-1917年)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可以看出其对通俗文学理论的理解及不同于鸳鸯蝴蝶派的创作特点.刘半农着力从启发民智、提升小说艺术品格等方面展开了他的通俗小说创作及相关的理论探讨,他对文学形式的兴趣及其对通俗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的自觉,为他其后转向民间文学寻求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6.
吴组缃小说多选择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多重角色,变换叙述视角展开文本叙事,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冷静但不冷漠的叙述模式展现客观现实,尤其是技法圆熟的速写,更是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的全貌,形成其小说精确、细密,又蕴涵巨大情绪力量的叙事风格,让读者领略文本更深层次的蕴意.  相似文献   
77.
78.
王玉 《科技信息》2010,(22):169-169,171
一﹑作品紹介《道草》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从1915年6月3日到9月14日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道草》是夏目漱石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健三和阿住的夫妻生活为中心,从心理上挖掘健三和养父母,姐姐夫妻俩,舅舅的关系,描绘了日本的家族构造中包含的重压感。向往近代生活的健三依然被旧思想蚕食。  相似文献   
79.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0.
林香扬 《科技信息》2010,(21):336-337
昆德拉认为: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小说的使命在于“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文学批评家诺.弗莱也曾断言:“我们在小说之外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我们要到小说里寻觅的东西。”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在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的结合中塑造出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并试图通过她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思。对命运捉弄的奋争来闪现其人格力量和美好素质.给人以极大的灵魂震撼力和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