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4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2.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153.
 为研究采出程度对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影响,向不同采出程度的4组岩心中分别注入0.2倍岩心孔隙体积的接种有产表面活性剂菌、产聚合物菌的激活培养基。封闭岩心并置于油藏温度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10d后再次对岩心进行驱替,用平板计数法检测水驱过程中产出液的菌体浓度变化。同时将采取微生物采油措施的岩心的驱油效率与不接种菌的岩心的驱油效率对照,观察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发现采出程度不同时,驱替压力、菌体浓度、最终的驱油效率均不同。实验表明,采出程度导致的原油组分、油水体积比、油水渗流能力等参数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和总量的积累,导致采收率提高的幅度随采出程度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4.
通过系统采样和精细的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三叠系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w(Pr))/(w(Ph))相对较低,(w(pr))/(w(nC_(17)))和(w(Ph))/(w(nC_(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含有相对丰富的γ-蜡烷和C_(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境;原油中含有较丰富的C_(27)甾烷、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高丰度的重排甾烷,较高的(w(Ts))/(w(Ts+Tm))和(w(C_(29)ββ))/(w(ββ+αα))说明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加之完整的正构烷烃分布以及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推断存在至少两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55.
应用光学原理研究原油沥青的聚沉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urbiscan Lab 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原油/甲苯混合体系的稳定性。将不同加量的沉淀剂应用于1:9 的原油/甲苯混合体系中,通过测量原油/甲苯的透射光和背散射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描述混合体系中沥青的聚集和沉淀过程,有助于分析原油不稳定性发生的机理,并定量分析了沥青聚沉过程中的颗粒粒径大小、粒径增大速率和颗粒沉降速率等。实验表明,随着沉淀剂的加量从80.0% 增加到90.9%,混合体系中沥青的聚集速率从192.216 μm/min 增加到5 332.120 μm/min,粒径从10.0 μm 增大为53.4 μm ,沉积速率从0.17 mm/min 增加到0.46 mm/min。  相似文献   
156.
建立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的数学模型,将该过程中的水力系统视为准稳态,考察非稳态的热力系统。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热力特征方程从而求得管内非稳态的油流温度,用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求解导热方程从而求得管外非稳态温度场。模拟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周期性的冷热油顺序输送,其热力表现也呈周期性;一个输送周期中,两种油品相互取代过程的热力表现相反;交替输送冷热原油时,热油头首次到达下站进站口时的温度是该输送方式的安全临界温度,须保证其高于热油的凝点。  相似文献   
157.
基于启动波速理论提出一种新的胶凝原油管道启动模型。该模型用于模拟胶凝原油管道初始启动过程中的压力和流量变化,最终给出管道的启动压力及启动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启动波前锋的推进,管道入口流量逐渐减小,管道沿线的压力逐渐增长,但由于启动波前锋上游管段内凝油结构的裂解,管道沿线的压力梯度逐渐趋于平缓。管道内径越大,启动压力越小,启动时间越短;管道壁厚越大,启动压力越大,启动时间越短。受管道弹性及凝油可压缩性的影响,胶凝原油管道的启动压力远小于4(τy0y1)L/D。  相似文献   
158.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对连续铜构桥梁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桥墩的高度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桥梁的边跨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增高,使得施工的难度较之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结合具体工程,针对连续刚构桥梁高墩边跨非落地支架现浇施工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9.
胶凝大庆原油不同加载时间下的屈服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到胶凝大庆原油的屈服过程与加载时间之问的关系,利用Haake RS-150控制应力流变仪通过恒剪切应力、剪切应力匀速增加和阶跃式增加3种不同的加载方式对其屈服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胶凝大庆原油的屈服过程与加载时间存在密切关系,屈服是变形随时间积累的结果;加载过程中各水平的应力作用时间延长,所得到的胶凝原油屈服应力下降,但屈服所需的时间延长,即应力值与作用时间相互弥补,在一定范围内小应力长加载时间和大应力短加载时间都能造成胶凝原油屈服;对剪切应力阶跃式加载而言,屈服应力随每阶段持续作用时间(单阶作用时间)的增加呈指数规律下降,屈服时间随单阶作用时间增加在双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划分了南堡凹陷原油的成因类型,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层位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别,据此可将原油划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主要分布于柳赞油田和高尚堡油田、老爷庙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层,第Ⅱ类主要分布在高尚堡(高柳断层以南)、老爷庙和北堡油田东营组油层,第Ⅲ类主要分布在柳赞油田及高尚堡油田(高柳断层以北)沙河街组油层,第Ⅳ类主要分布于滩海区东一段油层,第Ⅴ、Ⅵ类主要分布在滩海区奥陶系油层中;古近系3套烃源岩对不同构造带的油气聚集有不同的贡献,其中高柳构造带高柳断层以北地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以南的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部分混有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老爷庙和北堡构造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东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有部分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滩海区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