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81.
目的 对柳树落叶后枝条颜色、观赏性状、适应性、育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为观赏柳树种质资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个枝条颜色丰富的柳树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层次分析法(AHP),设置观赏性、适应性2个目标层,在此基础上设置11个因子层,对各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赋值,初步建立基于柳树枝条皮色、树形、育性等的观赏性状和保存率、萌芽性等适应性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以筛选出观赏性状优良、适应性好的柳树新品种。结果 因子层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大小排序为:主干颜色(F3)>小枝颜色(F4)>株高(F1)>雌雄花的育性(F7)>抗病性(F9)>生长保存率(F8)>干型(F2)>萌芽早晚(F10)>分枝数(F6)>分枝角度(F5)>开花早晚(F11)。主干颜色(F3)、小枝颜色(F4)、株高(F1)对柳树的观赏性贡献较大,权重值分别为0.281 3、0.193 0、0.127 7,是综合评价柳树观赏性状的主要指标。参试无性系中,宫布氏柳77、78、85、80观赏价值高,可选为红黄色系彩枝柳树品种。结论 本研究对宫布氏柳、杞柳、黄花柳、钻石柳、花叶柳、欧洲红皮柳等优良柳树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结构模型,筛选的优良彩枝柳树对观赏柳树的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2.
植被覆盖的河道水流纵向流速垂向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天然湿地灌木植被群落交错区植被特征参数垂向变化对水流流速垂向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室内实验。在室内水槽种植灌木植被和灌木-草本植被,沿纵向方向设置5个监测断面,垂向布设若干测点,利用Doppler流速仪测量纵向流速,比较分析单一灌木植被群落和群落交错区内纵向流速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植被之间水流纵向流速垂向分布近似为双曲线;植被冠层以上流速垂向分布符合幂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183.
油蒿群落枯枝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库布齐沙地油蒿群落枯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好气型细菌、纤维素分解菌、芽孢型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的季节变化特点较为多样,但总的来看,夏秋季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时期,地下枯枝落叶样品中的数量普遍高于地上样品,枯叶中的数量高于枯枝.相邻土壤样品的表现较复杂,数量变化波动明显,部分类群高峰值的出现有滞后现象,这与沙地土壤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4.
浙江西天目山天然林及银杏种群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成国内多处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西天目山双清溪沟谷天然林及其银杏进行了专题考察,所获第一手资料包括:双清溪森林古道样带式路线考察立木分布平面图;天目山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及伴生树种调查总表;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明细表;“5代同堂银杏”的树木形态学调查研究;禅源寺古森林群落的成分、结构及性质考察等。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双清溪天然林原应属於典型“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现已进入“针阔叶、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阶段。该演替系人为干扰下的一种“偏途演替”。银杏种群参与了演替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它们应该是野生的。“5代同堂银杏”建议正名为“无性系多代同株银杏”比较恰当。禅源寺古森林群落是双清溪沟谷天然林的延伸和残余部分,可简称为“禅源寺古森林残存群落”。  相似文献   
185.
基于冠幅及植株高度的檵木生物量回归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檵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中常见的树种之一,为简单、方便且准确地估算其生物量,笔者以冠幅(C)和植株高度(H)两个形态因子作为变量,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枝、叶、地上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CH复合变量与生物量相关性较好,以CH为自变量的乘幂曲线回归模型W=b0(CH)^b1为檵木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其枝、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分别为W1=0.000796(CH)^1.1878、W2=0.0114(CH)^0.7581、W3=0.0024(CH)^1.0973,与常用的D^2H(地径平方与植株高度乘积)作为变量的生物量模型相比,精度基本一致,且工作简便性好。此外,采用CH估测地上生物量可取得较高的精度,亦体现了灌木形态近似圆柱形的形态特征。但该模型在立地条件差异较大或进行变量外推时应做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86.
模拟蒙古栎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对非对称性升温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宏新  李广起 《科学通报》2012,(17):1544-1552
夜间最低气温与白天最高气温的非对称性升高现象普遍存在于北半球.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北京东灵山地带性植被蒙古栎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在多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通过协方差分析探讨非对称性升温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固碳的潜在效应.结果表明,当大气CO2浓度不变时,对称性升温对GPP和NPP影响不大,但促进了Rh;蒙古栎林生态系统为一个较强的碳源,而非对称性升温则显著地提高了GPP,NPP和Rh,只是Rh的变化幅度较小,碳源功能随着升温不对称性的不断加强而减弱.当大气CO2浓度和气温同时升高时,两者的正交互作用显著地提高了GPP,NPP和Rh,但Rh的变化幅度较小,蒙古栎林生态系统转变为一个较强的碳汇,且随着升温幅度及其不对称性的不断加强,各通量变化幅度增大,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总之,非对称性升温较对称性升温更有利于蒙古栎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鉴于此,推测基于平均气温变化的估算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但该模型模拟的结果还没有得到相应观测和实验的证实.强调今后只有采用协同方法,充分考虑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各自的生态效应及其与其他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才能更加真实地评价非对称性升温现实世界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  相似文献   
187.
采用盆栽法分别对10种北京地区常用园林灌木单株的耗水特性进行研究,并对试验苗木在不同灌溉量处理下的耗水特性及生长表现进行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0种灌木的总蒸散量排序为:金叶女贞≥金银木≥丁香〉胶东卫茅〉紫薇〉棣棠≥红瑞木≥紫叶小檗〉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强,10种灌木的蒸腾耗水量表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植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与灌溉量成正相关,灌溉量越高植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越大。不同处理下10种灌木冠幅、株高的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随灌溉量降低而减小的趋势,但叶面积随灌溉量增多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8.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81.65 t·hm-2)>土壤层(66.13 t·hm-2)>凋落物层(7.50 t·hm-2)>灌木层(1.09 t·hm-2)>草本层(0.23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89.
研究了8个树种凋落叶分解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叶分解影响下的土壤中真菌数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土壤中的,说明真菌是凋落叶的重要分解者;凋落叶在分解前期,细菌所占比例最高,真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较低,而分解后期,细菌比例下降,真菌和放线菌比例上升;南洋楹、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荷木等树种凋落叶分解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量较大,种类比较丰富,细菌所占比例较高,有较好的土壤微生物效应,而湿地松和马尾松凋落叶的土壤微生物效应则较差.  相似文献   
190.
评估常见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通过文献研究,选取11种常见绿化树种在中国大陆不同城市的滞尘数据,分析滞尘能力。研究显示:1)银杏(Ginkgo biloba)、垂柳(Salix babylon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e)、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6种乔木树种中,国槐的平均滞尘量为5. 27 g/m2,银杏、毛白杨和香樟的平均滞尘量在2. 38~4. 47 g/m2之间,垂柳和栾树的平均滞尘量分别为1. 36 g/m2、1. 59 g/m2,毛白杨的最大滞尘量为60. 4 g/m2,滞尘潜能略高于银杏、垂柳、栾树、国槐和香樟; 2)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榆叶梅(Prunus triloba)和珊瑚树(Viburnum awabuki) 5种灌木树种中,大叶黄杨的平均滞尘量为5. 15 g/m2,紫叶李、桂花和珊瑚树的平均滞尘量在3. 31~3. 53 g/m2之间,榆叶梅的平均滞尘量为2. 23 g/m2,且大叶黄杨的最大滞尘量为31 g/m2,滞尘潜能高于紫叶李、桂花、榆叶梅和珊瑚树; 3)灌木树种叶片滞尘量大于乔木树种叶片滞尘量,且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为乔木的1. 27倍。研究认为在灰尘浓度较高的城市可增加对国槐、毛白杨和大叶黄杨的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