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后花园》以冯二成子为主要人物,用细腻的手笔完整地展现了他的一段情感经历:从原先的悲观麻木,到后来由性领域开启个体意识的觉醒,继而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精神追求,最后陷入彻底虚无。这整个经历真实地反映着一个主体意识发展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尾声直接触及到人生的终极关怀,其所蕴涵的悲剧底蕴使小说主题极为深刻。文章试从文本出发,将小说主人公冯二成子的主体意识流变,以及流变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30年代起,萧红的小说就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影响。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达到了深刻的人性深度,获得丰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王亚丽 《科技信息》2007,(21):142-142
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萧红占据着重要位置,她是中国广大普通妇女的代言人,她是最执着,最深切地关注于表现中国普通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的女作家。萧红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方面写出女性的生存真相,思考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东北女作家萧红,因其禀赋才情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创作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再加上文坛巨擘鲁迅的支持,成为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之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女性自我审视下的孤独情怀和倔强的抗争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赫维 《科技咨询导报》2010,(12):240-24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的青年女作家,她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才情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抒写着情感历程和涂抹着心灵悸动的散文佳作。她们的性格秉性不同,家庭生活不同,感情经历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生活的方式也不同,但她们的散文中却渗透着相同的情绪——悲凉、苦楚,悲剧意识隐藏在她们各自的心灵抒写中。当然,石评梅和萧红散文中的悲剧色彩也因为上述的种种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各自特征来。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作家简单地分为想象型和体验型,萧红理所当然地属于体验型,她的作品中浸透着她对生命细腻、痛苦、孤独、寂寞、困扰的体验、她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常常被设置在她生活的习惯里和习惯的生活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是一个自传型的女作家,正如美国学者葛浩文所说:“到目前为止,除了作家偶而有神来之笔外,萧红可算是个所谓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