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为当下电视剧产业带来新的思考.一部架空历史剧之所以获得大众和学者的诸多好评,原因在于它开启了当代大众审美的新境界.从朦胧雅致的图像意境,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跌宕起伏的权谋叙事到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该剧的诸多情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艺术审美价值高于当下其他的古装剧.《琅琊榜》的精良制作给电视剧产业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2.
词为伴随歌乐宴饮衍生出的文学样式,直至北宋仍被视为游戏之笔。其间虽经过形式与内容上的变革与开拓,但是这种变革与开拓总是渐进式的。苏轼的谐谑词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范例,它们虽然没有彻底摆脱以往谐谑词俗狎的特点,但是其中所体现的苏轼对谐谑词的开拓,尤其是主旨与功能的拔高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表现了苏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与自我的超越,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胡立东的散文,把生命体验和情感向度融合得恰到好处,在浩瀚的灵光中折射出哲学的韵味,在行而上的层面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回归,显现出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4.
道教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和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生态道德观。包括尊重天地自然的“天父地母”生态伦理情怀,尊重生命的“贵生戒杀”生态伦理规范,“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和“自然无为”的生态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5.
我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的忠实读者。在贵刊迎来30周年华诞之际,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在这里把自己多年来研读《通讯》的感受和心得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6.
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以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沈从文:《湘西》 湘西,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因了古代的楚国大诗人屈原,更因了当代文学家沈从文,大画家黄永玉,使这方国土的山山水水更增添了许多壮美与深远的历史人文情怀。我心向往已久矣!  相似文献   
137.
 探讨了詹天佑幼年立志、追求理想、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善于学习和运用国际先进科学知识,努力践行洋为中用、科技救国及其为官之道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研究表明,在其位高权重负责京张铁路等的修建及其毕生事业中,坚守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贪不腐、一心为国,闪耀着许多感人至深、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崛起光芒。  相似文献   
138.
《漳州师院学报》2019,(3):145-149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用生命唤醒无知,用热血点燃青春,谱写了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的壮丽篇章,也从此推开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大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力量凝聚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全新的历史的使命,只有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创新思维,使之不断学习,才能担当时代重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强化学校教育,发挥学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必须注重家庭养成,传承爱国家风,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两个课堂"相资为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开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9.
140.
浅析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人文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翠 《科技信息》2012,(7):361-361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在突出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建立人文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实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