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本文通过研究荀子的组织管理思想,提出对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建设的借鉴与应用。浅述荀子的组织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组织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组织文化的建设的启迪有较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在探究刘熙《释名》中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刘熙的语言观予以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刘熙的“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学术观点与苟子的“约定俗成”论并无本质上的对立,只是对语词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73.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荀子》中“善”、“恶”、“荣”、“辱”、“乐”’等字眼的意蕴以探究孟子、荀子不同的价值标准及思想的巨大差导。  相似文献   
74.
《荀子》心理动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理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有其独有的语法特征和语用特征。本文对《荀子》中的心理动词进行穷尽性的描述和说明,对其语法功能及内部再分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5.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形成荀子所处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后期,荀子在批判地继承诸子百家的同时,取百家之所长,解百家之所“蔽”,又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论证了自然之“天”,形成了较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并不是有意志的“神”,“列星随旋,日月递烟”,都有它自身所遵循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它与人的福祸吉凶没有任何的直接或必然的联系。“星之队(通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  相似文献   
76.
概述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同时,也是人文地理学所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荀子以其“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立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为人们对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上的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达,地球表面已经没有了纯自然的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日益加剧,各种资源消耗倍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基础正在逐渐衰竭和贫化,人类对更为美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此时也,我们重新认识并评价一下荀子的人地观很有必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荀子的人地观,基本上就是他的有机自然观,是他的“天人关系”。因为荀子的所谓“天”,大致可以说就是自然界,只不过有时还包括日月、星辰而已,且现代人地观所讲的地,也不是《荀子》书中那种只是“载万物”的地皮,而是指地理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表层上的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故此“地”与彼“天”在多数场合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77.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元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78.
关于语言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约定俗成的,唯名论派和唯实论派的争论由来以久。国内学者大多将荀子归为唯名论者。仔细研读荀子的《正名》篇,荀子当属唯实论者。通过分析《正名》中荀子有关命名的言论,阐述其内涵,尤其是"约定俗成"的新解,指出荀子的名实观是"唯实"观/自然观,其名实观是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相近的。  相似文献   
79.
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争论实质上是性善还是性恶之争。研究发现,先秦人性论已经不是简单的性善性恶截然二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切有"善"价值的事物,都是"恶"的结果。性善是由性恶发展出来的。由恶向善的通路是"心知"。本文将从古代宗教中人性论思想萌芽入手,展现人性论是如何从原始宗教逐步转化而来,探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进而讨论性善性恶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0.
清华简与《荀子》在傅说之状、生活哲理、召与招字义、"中"的传承、日不足惟宿不详等语言文字比读,发现清华简某些篇什与《荀子》在语言特征、思想观念、文本传承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两者互读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遗留的历史、学术问题,也有益于加深对其著作时代的早晚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流情况的认识。《荀子》可以作为清华简释读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