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丛书文集   64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6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11.
以2,4,6-三甲基苯甲酸和5,5′-二甲基-2,2′-联吡啶为配体,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出双核分子结构配合物[La(L)_3(L′)]_2(L=2,4,6-三甲基苯甲酸根,L′=5,5′-二甲基-2,2′-联吡啶).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合物分子通过配体分子之间微弱的π-π堆积作用分别形成一维链状和二维面状结构.TG-DTG/DSC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讨论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采用非线性等转化率积分法(NL-INT)和Starink法得到配合物第1步热分解过程的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变化关系,计算了该步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12.
以苯胺为原料,经酰基化、碘仿两步反应合成得到了目标产物4-氨基苯甲酸,并采用IR、^1H NMR和^13C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酰基化反应时催化剂AlCl3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中间体4-氨基苯乙酮产率的影响,以及碘仿反应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滴加4-氨基苯乙酮速率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在此合成条件下,4-氨基苯甲酸的产率为94.0%,纯度99.7%.  相似文献   
113.
以3-吡啶-4-苯甲酸(HL)和Co(NO3)2·6H2O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雏链状钴配合物{[Co(L)2(HL)(H2O)]·H2O}n(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其晶体结构,并利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为:a=1.1362(2)nm,b=1.1688(2)nm,c=1.4104(3)nm,α=93.93(3)°,β=104.25(3)°,γ=116.81(3)°,Z=2,V=1.593(3)nm3,Mr=690.56,Dc=1.658/g·cm-3,μ=0.745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969,wR2=0.1616。配合物1呈现出一维分子钩双链结构,相邻链间通过O—H…O氢键相互作用组装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4.
采用水热法得到了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4,4’醚氧二苯甲酸(C28H20O10),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bca;晶胞参数:a=14.8468(17)nm,b=5.7249(7)nm,c=27.481(3)nm,α=90°,β=90°,γ=90°;Z=4,V=2335.8(5)nm3,Dc=1.469mg.m-3,μ=0.113 mm-1,F(000)=1072,最终偏离因子R1=0.0681,wR2=0.0993。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Gaussian 03程序,在6-31G(d)的基组水平上,采用HF与B3LYP两种方法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几何全优化,并对其成键情况及自然键轨道(NBO)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5.
建立了利用对甲氨基苯甲酸测定硼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对甲氨基苯甲酸与硼在pH=10.00发生褪色反应,褪色最大波长λmax=242 nm,硼的浓度在0.22~21.6μ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A)降低程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35-0.016 C,相关系数r=0.999,检测限为0.18μg.mL-1,回收率为98.7%~101%,该方法能够直接用于药物和生物样品中硼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6.
以新型Brqbnsted酸功能化[Hmim]HSO4为催化荆,由对羟基苯甲酸和无水乙醇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考察了反应时间、醇酸摩尔比和离子液体用量对酯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酯化反应时间为2.5h,酸醇摩尔比为1:1.5。离子液体用量为3mL.在此反应条件下,酯化率可达81.5%.并且离子液体可重复使用5次,其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7.
用硝酸钕与对羟基苯甲酸(HOC6H4COO)和咪唑(C3H4N2,简称Im)在95%乙醇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组成为Nd(HOC6H4COO)4(C3H4N2)2·4H2O,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根据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利用Satava-Sestak积分法和Achat-Brindley-Wendworth微分法对脱水阶段的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推断出脱水阶段动力学方程为da/dt=A/β·e-E/RT{(1一α)[-IN(1-α)-2]/3}.研究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抑菌活性试验发现标题配合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8.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与安赛蜜的方法。样品经水提取、亚铁氰化钾与乙酸锌沉淀蛋白、氨水调pH值后离心处理,经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分离,甲醇与0.02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7mL/min,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30nm,光谱扫描范围为200~400nm,采用保留时间与光谱进行双重定性。在14min内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与安赛蜜就能够达到较好的分离,在1~100μ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8,检出限0.5~1mg/kg,不同类别产品加标回收率在88.5%~98.4%之间,精密度<5%。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各种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与安赛蜜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9.
设计合成具有新颖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开放骨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选择同时含有氮,氧配位原子的四氮唑取代的苯甲酸配体4-(1H-tetrazol-5-yl)-benzoic acid(C_8H_6N_4O_2,H_2L),在N-甲基苯酰胺(NMF)和H_2O的混合溶剂热体系中与2种过渡金属Cu和Cd配位组装合成异核双金属骨架的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C_(19)H_8N_8O_6CuCd(配合物1)。通过单晶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的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结晶在立方晶系,Pmma(No.19)空间群。金属铜与四氮唑结构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螯合配位,金属镉原子分别与羧基氧原子和桥氧原子配位,在x轴方向分别形成1D链,再通过配体H2L的配位链接作用形成配合物1的3D开放骨架结构。变温磁化率实验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1显示反铁磁性,较低温度条件下转化为铁磁性。配合物1的成功合成和空旷的孔道结构为客体分子交换和气体吸附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0.
Using two structurally related benzoates bearing different H-bond acceptors as co-ligands, three new azido-Cu^Ⅱ compounds, [Cu(L^1)(N3)(H2O)]n(1), [Cu(L^1)(N3)(MeOH)]n (2), and [CuL^2HL^2(N3)3(H2O)]n(3) (HL^1 = 4-nitrobenzoic acid; HL^2= 2-phenyl-4-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1 is a carboxylate/EO-azido bridged copper chain, forming 3D structure by H-bonds, and 2 has a similar chain structure as 1 but forming a 2D structure by H-bonds, while 3 is a 3D supramolecular network with ternary center H-bonds. Magnetic study indicates that domain ferromagnetic coupling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to exist in complexes 1 and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