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25篇
丛书文集   39篇
教育与普及   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09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21.
标记与QTL不完全连锁下标记辅助选择的相对效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会英  张勤  张沅 《科学通报》2001,46(15):1268-1273
模拟研究了闭锁核心群继代选育中标记辅助选择方法的两个实施方案--标记辅助BLUP(MBLUP)和两阶段选择方案,相对于以常规BLUP方法的选择效率,前者同时利用标记信息和表型信息来选择种畜,后者则在两个选择阶段分别利用标记信息和表型信息进行选择。模拟中考虑了不同的遗传力和QTL效应水平。QTL通过侧翼标记识别,且与标记为不完全连锁。研究结果表明,标记辅助选择的两个方案加快了QTL的遗传进展,但降低了多基因效应的进展。当遗传力较低或者QTL效应较大时,MBLUP的遗传进展优于常规BLUP,其优越性可达5%。两阶段选择由于提高了QTL有利基因的频率而大大加快了QTL进展,但总的遗传进展却并无 优势。标记辅助选择的相对选择反应与选择世代数密切相关。标记辅助选择的优势或劣势在选择早期较明显,而在随后选择世代中则变小或消失。  相似文献   
922.
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生物学和生物医学性状都是数量性状,这些性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发生变化,并表现出复杂的动态特征。针对这些动态性状,传统的遗传作图方法是通过在不同的年龄或发育阶段利用遗传标记与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并比较这些性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或者通过进行不同阶段的多位点作图进行分析。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确切地反映整个发育过程和动态特点,这使得对性状遗传结构的推测受到限制。要克服这一困难,函数作图将为动态性状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函数作图综合了生物学机制的数学特性和性状遗传作图的统计学特点,结合统计模型、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函数作图策略,力求解决诸如发育的遗传控制模式、QTL的持续效应以及引起发育过程中启动和终止的遗传机制等问题。笔者提出的函数作图策略将提供一个研究基因作用及互作与发育模式之间有效的量化检测平台。  相似文献   
923.
水稻籽粒中一半以上的碳水化合物来自剑叶的光合作用,剑叶形态改良一直是水稻株型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一个日本主要种植的粳稻品种越光(轮回亲本)和一个印度的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产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BILs)对剑叶形态中的3个主要性状(剑叶长、叶宽以及其叶面积)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数量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的定位.研究表明,控制剑叶形态的3个主要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检测到影响3个性状的8个QTL,分布在第1,3,4,6条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4.94%~22.07%,其中第4染色体上C1016标记和第6染色体上C556标记附近的共有6个QTL,其两侧的紧密分子标记在水稻株型分子育种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4.
入渗增湿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地区中桩基的承载性状会因桩周土基质吸力减小和湿陷变形而显著劣化,进而诱发一系列的工程问题。为了研究浸水前后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规律,进行模型桩的入渗试验,同时对桩周土体的变化(包括沉降、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以及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包括桩顶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进行监测。将入渗过程中桩周黄土基质吸力变化与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相关联,从非饱和土力学的角度阐明入渗前后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的桩顶沉降和桩端承载力不断增加,桩身轴力大致呈“ D ”型分布,最大轴力出现在入渗过程中。入渗过程中桩周黄土的基质吸力减小,产生湿陷变形,使桩侧摩阻力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基于非饱和土力学原理对传统的剪切位移法进行简化和修正,提出考虑桩周黄土湿陷变形影响的单桩沉降预测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复杂环境荷载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设计理论和工程性状评估。  相似文献   
925.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大直径桩基础工程为例,进行了5根φ1 500 mm试桩的竖向与水平静载荷试验,实测得到了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不同桩身截面的轴力、水平力-位移-时程曲线、水平力位移梯度关系、临界承载力以及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探讨了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竖向荷载传递机理和水平荷载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力由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共同承担,但表现出很强的摩擦桩特征,这与桩长过长、桩底岩层较软以及成桩方法有关;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阻力由上至下逐步发挥,并逐步达到相应的极限状态;单桩水平最大位移可以取10 mm,水平承载力可取900 kN.建议采用位移控制设计此类桩基.  相似文献   
926.
完整、较完整岩石地基上的嵌岩桩的理论研究已相对比较完善,然而通过实际工程对嵌岩桩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嵌入较破碎岩石地基中的桩,规范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相关研究也较少。通过收集的101根嵌岩桩的静载试验资料,根据统计的试验数据对嵌岩桩的侧阻力、端阻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嵌岩桩的分析模型;结合嵌岩桩传力机理和较破碎岩石的特性探讨较破碎岩石桩基传力机理,并通过对较破碎岩石地基上9组(26根)灌注桩基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考虑较破碎岩石中的侧阻力影响系数及端阻力影响系数,得到一种适宜较破碎岩石地基桩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7.
黄颡鱼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初孵仔鱼100日龄的黄颡鱼526尾,测定了全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长、头宽和体重等8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黄颡鱼8个形态性状与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对体重影响不显著的尾柄长,计算了其他性状为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等,并建立所测性状对体重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黄颡鱼所测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而剔除尾柄长后,其余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选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为R2=0.915,表明主要自变量都已被纳入。通过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分析,明确全长、体长与头长是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其中体长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28.
【目的】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特征,以了解植物生存的适应性策略。【方法】以松山地区油松天然林及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叶龄油松的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量(LNC)、叶磷量(LPC)及氮磷比(m(N):m(P),缩写为N/P),得到不同坡向上不同径级油松异龄叶的功能性状特征。【结果】①在天然林和人工林内,不同坡向油松的SLA、LDMC差异均显著(P<0.05),SLA在阴坡较高,而LDMC在阳坡较高。②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当年生叶相关系数r=-0.86,往年生叶r=-0.84); LPC与m(N):m(P)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 当年生叶r=-0.47,往年生叶r=-0.70); LNC与m(N):m(P)呈显著正相关(当年生叶P<0.05,r=0.23; 往年生叶P<0.01,r=0.45)。③不同发育阶段中,小径级油松的SLA显著高于中、大径级(P<0.05),LDMC趋势则相反,且大径级的LDMC最大。④各径级中当年生叶的LNC和m(N):m(P)均低于往年生叶相应值,但其LPC均比往年生叶的高。【结论】坡向显著影响油松叶对资源和能量的分配策略,阴坡叶的比叶面积性状特征明显,而阳坡叶注重叶干物质含量的积累; 松山地区油松营养限制类型为氮限制,且新叶生长更易受氮限制。异龄叶在不同坡向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叶功能性状,表明该地区油松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采取了适应性权衡对策。  相似文献   
929.
北方冬麦区骨干亲本农大3338与京冬6号组配的杂交F1代,在株高和千粒重等方面表现较强的中亲杂种优势.为解析该组合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利用农大3338和京冬6号构建了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群体,并利用DH群体衍生了一套包含283个杂交组合的小麦永久F2群体,在两个不同环境下进行杂种优势评价.利用包含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子标记的高密度整合遗传连锁图谱,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永久F2群体在两个环境下的株高、千粒重、中亲优势值和相应的BLUP值进行全基因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共检测到32个株高QTL和25个千粒重QTL,分别解释0.54%~36.05%和0.87%~25.78%的表型变异,包含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位点,其中2D、4B、4D和6A染色体上存在稳定主效QTL,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930.
为了对藏羊羔羊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采用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对80只不同月龄阶段(0、2、4、6月龄)的藏羊羔羊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深、胸宽和管围7个体尺指标进行分析,并综合评价藏羊羔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80只藏羊羔羊体尺性状变异系数在0、4、6月龄时均较小,性状稳定;在2月龄时,体重、胸围和胸深3个体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大,整体选育的潜力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月龄阶段,藏羊羔羊的体重和体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且体重与体高、体长和胸围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聚类分析发现,在藏羊羔羊0、2、4、6月龄,所有体尺性状分为两类,其中体高、体长和胸围聚为一类,体重、管围、胸宽和胸深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因子为体重,其次是体长和胸围。本研究结果可为藏羊羔羊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