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41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74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8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8月24-26日于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科技伦理学、  相似文献   
72.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来自海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名专家学者会聚香港柴湾的青年广场,以世界新秩序的构建为主题举办了第五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香港中华能源基金  相似文献   
73.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批准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标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2011年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30周年。30年来,全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勤勤恳恳、兢兢业  相似文献   
74.
会讯、书讯     
第四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通知第四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通知第四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5月22-24日在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召开。第四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年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国防科技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一)工程演化理论和案例研究(二)工程哲学基本理论问题和案例研究(三)中外重大国防科技工程的案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5.
2011年7月15—18日,2011国际莱布尼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德国汉诺威大学莱布尼茨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和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知名专家及国内2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60余名知名学者张柏春、  相似文献   
76.
2011年8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工程伦理教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正在成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本刊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这一期笔谈。有六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以期引起更多讨论,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8.
<正>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79.
软科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硬科学区分的哲学基础是“实证”.软科学从产生以来经历了由科学学到科学社会学,再扩展到科技与社会的历程,科技与社会是软科学的基本研究领域.软科学的三个特点决定它的理论体系具有三个维度,软科学学术队伍可分为三个群体,生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学科定位不明确.软科学的学科建设要和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学界的共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0.
教育人工智能是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的关键路径。当前中国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和实践严重滞后,缺乏基础理论创新、实践应用支持和大数据库建设。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长期存在对教育技术单一学科分支的路径依赖,形成了研究壁垒、思维惰性和创新恐惧,导致当前教育人工智能研究浅层化。应对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需求,不能过度依赖教育技术学科,应凸显本轮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颠覆式和破坏性创新特质,超越教育技术范畴。一是摆脱教育技术学科限制,引导形成全教育、全学科、全过程、全参与者共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新格局,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创新,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形成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创新系统,引导形成全面参与的新研究范式,全面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技术恐惧,全面引入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推动学科从业人员的思维转化与能力提升。三是借助技术壁垒,形成新的教育研究行业标准,将教育学科打造成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体系进行科学对话的规范学科。四是响应产业界需求,对教育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有效性评估,形成基于评价的产品研发自我调适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