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8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16篇
系统科学   230篇
丛书文集   309篇
教育与普及   2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6篇
现状及发展   40篇
综合类   9035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24篇
  2008年   602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3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肖风 《河南科技》1996,(6):16-16,11
无毒水性胶粘剂生产技术商丘桐木制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肖风一、前言ST—95无毒水性胶粘剂是采用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新型粘合剂。主要用于瓦楞纸箱、纸盒等纸包装的粘合。其粘合力强,性能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且元毒,无腐蚀。近年来,经张弓彩印厂等...  相似文献   
62.
本文阐述了酶在有机溶剂中存在的两种形式:通过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和直接以固态酶的形式悬浮于有机溶剂中.讨论了反胶团(或w/o微乳浊液)系统在酶促反应、选择性提取蛋白质等领域的应用和固态酶悬浮于有机溶剂中的性质和特点,并展望了这些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3.
盾构隧道穿越砂卵石地层掘进施工时,由于砂卵石的地层特性及施工扰动,隧道掌子面容易失稳而引发事故。为研究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掌子面稳定所需的最小支护力,结合砂卵石地层的掌子面失稳模式,在三维Murayama模型的基础上,将掌子面前方土体的滑动面形式假设为对数螺旋滑移线,结合上部松动区域的破坏机制,引入椭球体放矿理论,对传统的棱柱体筒仓模型进行改进,进一步通过极限平衡法推导出砂卵石地层的掌子面极限支护力求解公式;最后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验证所推公式,两者的误差为3.1%。结果表明所得公式可对砂卵石地层的掌子面极限支护力进行较为精确的求解。研究成果以期为砂卵石地层掌子面极限支护力计算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针对不合理的轴向游隙会恶化轴承的工作环境、降低轴承寿命并影响到涡轮泵球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运行的问题,根据轴向游隙与接触角间的数学关系,将轴向游隙引入轴承部件的几何分析中,并基于Hertz接触定理和各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考虑轴向游隙的涡轮泵球轴承动态特性计算模型。依据部件间变形几何关系进行变量缩减,简化了解析形式刚度矩阵的建立流程,降低了迭代计算的复杂度。以涡轮泵某型号球轴承为例,对不同载荷工况下轴向游隙对接触载荷、刚度和旋滚比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轴向游隙增大,滚球与内、外滚道间的接触载荷均会降低,轴向刚度增大,径向刚度减小,所有滚球旋滚比均会升高,各滚球旋滚比之间的差异也会增大;当轴承所受径向力较大或转速较高时,轴向游隙越大,轴承刚度和旋滚比随外载荷改变而变化的程度越明显。所建立的模型和动力学典型算例的计算结果偏差最大不超过2.02%,整体偏差较低,证明了所建立的模型在轴承动态参数计算上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了在数值求解及迭代矩阵建立上采取的简化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高温作用对沥青的二次老化,引入N24型再生剂、A型合成蜡类温拌剂对RAP全掺量下再生温拌AC-16C沥青混合料展开研究.通过RAP原材料试验,确定RAP的矿料级配及油石比.在再生剂、温拌剂及再生温拌沥青等原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再生温拌沥青,评价不同再生剂掺量下再生温拌沥青性能的改善情况,同时确定再生剂掺量为4%、温拌剂掺量为3%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通过对再生温拌沥青混合料开展高温抗车辙、抗水损害及低温抗开裂等试验,评价再生剂掺量对再生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AP中的粗集料发生了细化,但整体矿料级配与原矿料目标级配相当,无需对RAP进行级配调整;再生剂掺量为4%时,再生沥青性可能恢复到原道路石油沥青水平;3%温拌剂的掺入,沥青混合料拌和及压实成型温度分别降低30、40℃;再生剂掺量为4%时,再生温拌沥青混合料整体路用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6.
低水胶比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机理和水化行为较普通水胶比胶凝体系存在一定差异,该条件下传统的水化结论往往不再适用.以不同低水胶比水泥-粉煤灰-矿渣复合胶凝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净浆试件7d水化热,结合水化动力学模型探明了低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掺量对其水化行为和水化机理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低水胶比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产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2、粉煤灰-矿渣复掺量小于50%时,复合胶凝体系早期和后期的放热速率无明显差异,此时复掺粉煤灰-矿渣对水泥水化存在一定促进作用,当水胶比增至0.25和0.3时,复掺粉煤灰-矿渣在10~17h抑制了水泥水化;当水胶比由0.3降低至0.2时,胶凝体系最大放热速率呈增大趋势,且水化过程由NG-I-D改变为NG-D,不再经历相边界反应;水化至28d时,水化硅酸钙(C-S-H)的形貌随着水胶比的降低,由纤维状向球状转变.  相似文献   
67.
为了更有效地将时间反转技术应用到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推导了多天线频域时间反转预编码多用户系统的平均信干噪比和误比特率的表达式。通过推导信号功率均值的表达式和用户间干扰信号功率均值的近似表达式,得到用户的平均接收信干噪比的近似表达式,进而得到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下的平均误比特率的一个下界和近似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推导的平均信干噪比的近似值与仿真结果很接近,近似BER值与仿真得到的平均BER值较为接近;通过增大速率回退因子和天线数,可明显提高平均信干噪比,降低误比特率。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不同矿物掺合料钢筋混凝土碳化后的电化学特性,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定期进行无损检测,通过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图谱等电化学参数对碳化循环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采用Kramers-Kronig转换对交流阻抗数据进行验证,选用合适的等效电路进行电化学参数拟合, 并采用卡方检验验证参数拟合的吻合度. 研究结果表明:等效电路R(QR)(QR)可以有效地对碳化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的电化学阻抗谱进行拟合,等效电路拟合卡方值建议不大于10-4数量级. 碳化腐蚀环境下,随着碳化周期的增加,混凝土的电阻值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钢筋电阻呈现波动减小趋势;极化曲线随着碳化周期的增加整体向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和负电位方向移动,在49 d时钢筋锈蚀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双掺体系、单掺体系、基准体系、三掺体系,且单掺和双掺体系混凝土接近中等腐蚀状态,基准和三掺体系混凝土还处于低等腐蚀状态. 不同凝胶体系下,单掺和双掺体系钢筋混凝土对碳化腐蚀环境更加敏感,三掺体系则具有最佳的抗碳化性能.  相似文献   
69.
为了突破传统测温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利用NaY (WO42:Eu3+玻璃陶瓷(glass ceramics,GC)实现了具有非接触、实时响应、自校准等优势的双模荧光强度比(luminescence intensity ratio,LIR)测温。采用高温熔融淬灭法制备出含NaY (WO42:Eu3+纳米晶的透明GC样品,并进行系列光谱测量和热敏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Eu3+的激发态能级5D15D0和基态能级7F27F0为两对独立的热耦合能级,可分别基于这两对热耦合能级实现性能优异的双模LIR温度传感。该双模LIR测温技术数据可靠、测温范围广、灵敏度高,再结合GC材料优势,是可用于光纤温度传感器的核心技术材料。  相似文献   
70.
本文采用电化学、数学分析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氟离子(F?)对钛离子(Tin+)的电化学行为和配位性能的影响,以α表示F?和Tin+的摩尔浓度比。采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和开路电位法(OCP)研究了不同α条件下钛离子的电化学行为,并采用原位采样器制备了α = 0、1.0、2.0、3.0、4.0、5.0、6.0、8.0时的熔盐样品,然后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熔盐中F?的加入缩短了钛离子的还原步骤,并极大地影响了价态钛离子的比例,使高价态钛含量增加且更加稳定,当α大于3.0时,Ti2+不再存在于熔盐中,最终转移到价态更高的钛离子中。研究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是由于配合物(TiCljFim?)的形成,这对揭示钛还原过程机理和电解质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