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系统科学   214篇
丛书文集   178篇
教育与普及   5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4篇
现状及发展   41篇
综合类   597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377篇
  2002年   352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311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在医学的海洋里,有这么一位执着的追求者,他以理想为风帆,用汗水为船桨,航行在骤雨与风浪密布的旅途中.暮然回首,他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发出了一个又一个医学成果,在颅脑创伤、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等领域里嵌入属于他的永恒足迹.他就是杭春华教授.  相似文献   
28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62-63
遗传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HA)、血友病B(HB)、血管性血友病(vWD)及其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多数为单基因遗传疾病,是目前分子致病机理研究的主要疾病,由于此类疾病的复杂性,其诊断和治疗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83.
李琳 《河南科技》2011,(5):34-35
<正>一、研究目的阅读疗法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图书"和"治疗"合成,是指利用阅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康复手段,阅读治疗正受到世界精神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与国际上阅读治疗研究的全面发展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仍  相似文献   
284.
肝癌介入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肝癌目前的治疗现状,综合国内外近10 a来已公开发表的论著、文献阐述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归纳总结文献中关于肝癌介入治疗的不同方法,比较各自的优劣.认为肝癌介入治疗方法较多,目前缺乏规范,主张综合治疗为主,实施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285.
针对目前常规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在糖厂煮糖罐糖浆识别中精度低的缺点,提出基于电容层析法(ECT)的气液两相流流型判别软测量模型.首先对由ECT传感器采集的检测数据优化处理并提取特征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辅助变量,气液两相流相应实际流型作为BP网络的主导变量,通过神经网络结构参数的优化训练,构建出二级并行的自组织竞争神经网...  相似文献   
286.
生物钟与肿瘤的发生和治疗都密切相关,但目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同步化方法欠佳,导致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很难表现出生物钟节律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悬浮培养的方法,同时进行同步化处理,定时取样分析,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中可获得良好的周期性生物钟节律.将该同步化培养方法用于不同的生物钟节律阶段给药,能引起肿瘤细胞的差异反应,即择...  相似文献   
287.
李应池  刘保健 《甘肃科技》2006,22(2):147-149,123
目的:观察加压滑动鹅头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随访均骨折愈合,疗效满意。结论:加压滑动鹅头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8.
王春兰  蔡小兑 《甘肃科技》2006,22(2):157-157,129
阐述了一起绿豆芽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难免性流产的诊疗与体会。  相似文献   
289.
目的:回顾分析11例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方法:参照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析11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脱皮、双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00%、64%、91%、91%、55%、91%。指(趾)末端脱皮出现在病程第10~15 d,肛周皮肤潮红在病程第13d出现,阴囊皮肤潮红在起病第7 d出现,病程4~9 d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癜红)、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肛周潮红及其脱皮、阴囊脱皮、血小板(PLT)增高、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疑似病例应尽早行二维超声(2DE)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90.
毋庸置疑,有两项技术将会主导21世纪的发展,决定人类未来的走向。一项是人工智能,另一项当属新兴的NBIC增强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和神经增强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践之中,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趋势,他们深入探讨了各类增强技术及其伦理风险。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础性议题,即如何区分增强和治疗的界限。目前各种划界尝试均有缺陷,主要源于"正常"标准的流变性和文化相对性的影响。人类增强技术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风险,破坏个人同一性,甚至会成为通向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门户,消解生而为人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