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19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篇
现状及发展   17篇
综合类   6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3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目前所有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都被一种人体内不存在的分子所污染,这可能危及胚胎干细胞的医学应用。  相似文献   
832.
体细胞胚胎发生既是繁育的一种手段,又是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结构、生理和分子事件的一种重要的模式系统。文章简要回顾了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历史,并对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33.
选择lactacystin作为泛素(Ubiquitin,UPP)的抑制剂,采用宫角注射的方法,研究了UPP对小鼠胚胎植入的作用。结果表明,小鼠胚胎植入受UPP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4.
《创新科技》2005,(6):52
近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生物科学家首次对外宣布,他们在试验环境下,成功找到了一种将成人皮肤细胞组织和人体胚胎干细胞融合,人工制造人类干细胞组织的全新方法。参与该项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这种转换生成干细胞的新技术,将使得科研人员在不必破坏人类胚胎的前提下,能够有针对性地高效制造各种极具科研价值的人类干细胞组织,它很可能会成为近年来基因科学研究领域内一项重大技术突破。科学家同时预计,由此在生命科学界将有望彻底摆脱伦理道德和社会法律的束缚,真正迎来该学科领域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  相似文献   
835.
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包括已成功分离出干细胞的动物和材料,分离和分化抑制的方法,并简单了细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836.
摘要: 目的 评价用乙二醇玻璃化冷冻液二步法对长爪沙鼠 2-细胞胚胎冷冻保存的效果。方法 通过超排卵处理 后与雄鼠交配获得长爪沙鼠 2-细胞胚胎,胚胎在冷冻液 EFS20 中平衡 3 min,然后移入冷冻液 EFS40 中平衡 1 min, 之后将细胞冻存管直接浸入液氮中保存。采用二步法复苏胚胎,复苏后移入改良的胚胎培养液( mKSOM) 中体外 培养。结果 采用该方法冷冻的胚胎复苏后胚胎回收率为 86. 73% ,存活率为 82. 94% ,复苏后存活的胚胎中约 1 / 3 胚胎可以在体外发育到囊胚。结论 乙二醇玻璃化冷冻液适于冷冻保存长爪沙鼠 2-细胞胚胎。  相似文献   
837.
【目的】探索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繁殖能力,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的重要阶段和卵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了解胚胎发育和完成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为进一步研究其生长发育并进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挑取3组180条拟松材线虫雌成虫,观察记录雌虫在25 ℃条件下的产卵情况,每隔2 h统计每组线虫的累积产卵量,直至卵的数量基本不再增加。挑取尚未产卵的拟松材线虫雌虫于载玻片上,待其产卵后,将卵置于蔡司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连续观察胚胎的发育过程并使用照片记录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形态变化,记录卵发育至不同阶段所需时间。挑取约200个刚产下的拟松材线虫卵,在25 ℃条件下发育24 h后每隔4 h统计其总孵化率,直至孵化数不再增加,设置3组重复。将刚孵化的2龄幼虫接种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上,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在接种1、2、3 d后使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线虫,计算混合龄线虫中每龄期线虫所占比例,计算拟松材线虫胚后发育及完成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结果】① 在拟松材线虫产卵能力方面,0~10 h拟松材线虫产卵总量增长较快,16 h后产卵量逐渐趋于稳定,28 h内雌虫平均累积产卵12粒/条。② 拟松材线虫的胚胎发育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单胞期、双胞期、3胞期、4胞期、5胞期、8胞期、16胞期、囊胚期、利马豆期、蝌蚪期、蠕虫期、1龄幼虫(J1),至孵化为2龄幼虫(J2)时结束。③ 在胚胎发育前期,第1次卵裂发生的位置存在两种情况,即卵的1/2和1/3处。双胞发育至5胞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发育方式,一种是双胞不移动直接分裂成3胞并列排列,另外一种是细胞进行移动,3胞呈三角形排列。通过观察30个卵的第1次卵裂和100个卵双胞的发育过程发现,这些不同的发育方式均是普遍存在的。④ 在25 ℃条件下,拟松材线虫卵的累积孵化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32 h时达到最高(93.31%),随后逐渐趋于稳定。⑤ 在25 ℃条件下记录了拟松材线虫卵从单胞发育至各个阶段的时间,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约28 h。2龄幼虫接种于灰葡萄孢3 d后即可获得新的2龄幼虫,因此拟松材线虫完成整个生活史只需要3 d。【结论】对拟松材线虫卵从单胞阶段直至孵化的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拟松材线虫完成胚胎发育大约需要28 h,完成整个生活史需要3 d。对拟松材线虫产卵能力和卵的孵化率进行统计,收集拟松材线虫卵和2龄幼虫的最佳时间分别为16 h和36 h。拟松材线虫胚胎发育前期,在第1次卵裂期以及由双胞期发育至5胞期的两个过程中均存在两种与同属线虫不同的发育方式。这种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38.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线粒体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将N.bombycis经KOH处理后,接种于家蚕胚胎细胞(BmE细胞)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用倒置显微镜对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中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比较两种细胞接种N.bombycis后所出现的形态学变化.接种后第12天起,两种细胞内均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在感染晚期,Sf21中有许多孢子从细胞中逸出,留下许多空泡,细胞还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家蚕胚胎细胞则在感染后期完全崩解.这种差异可能是Sf21作为一种非原宿主细胞,对N.bombycis的感染有一定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39.
阮静  宋华  李超  陈俊  崔大祥 《科学通报》2013,58(7):593-600
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纳米技术和干细胞是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外新兴的肿瘤治疗新技术. 制备了氨基化修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s), 无滋养层培养了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 体外实验评价了mESCs的条件培养基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并利用FMNPs标记mESCs制备了干细胞纳米探针(FMNPs-mESCs), 通过尾静脉注射进入荷瘤小鼠的体内, 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考察了FMNPs-mESCs靶向识别体内胃癌细胞的能力. 结果显示, 制备的FMNPs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磁响应性能, 在5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mESCs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mESCs的条件培养基对胃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的作用, FMNPs标记的mESCs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在注射进入荷瘤小鼠体内6 h后可以通过活体成像结果和离体器官的荧光成像结果观察到肿瘤组织有显著的荧光信号. 研究表明, FMNPs-mESCs具有特异靶向识别体内胃癌细胞的能力, 为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胃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40.
每种生物都会发出微弱电场,而鲨鱼通过其头部和眼睛附近的一系列小孔——劳伦氏壶腹——能感知这种电场,一些种类的鲨鱼还依赖这一电子感应能力来寻找埋在海底的食物、最近,科学家测试了11只点纹斑竹鲨胚胎对模拟的掠食者电场的反应,发现所有达到晚期发育阶段的胚胎都作出了反应:停止鳃的运动(相当于屏住呼吸),把尾巴卷在身体上,一动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