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3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52.
本文用不同发育时期鹌鹑胚与鸡胚的种间移植实验结果表明,相当于鸡胚H.& H.17—23期的鹌鹑胚后肠原基尚不具备自主分化的潜能,只能并入寄主大肠发育,但不同区域的消化道中胚层间质细胞对内胚层细胞具有不同的诱导能力.相当于鸡胚H.& H.28—23期的鹌鹑胚后肠原基已具有自主分化的潜能,在寄主鸡胚体腔内能定向发育成鹌鹑大肠.本文还对移植系统中消化道原基细胞的分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3.
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调节肠道稳态,而且在微生物-肠-脑轴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密切相关.另外,肠道免疫屏障影响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微生物-肠-脑轴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和微生物-肠道免疫-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肠-脑轴在致病机制不明确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也有助于明确肠道微生物通过调控肠道免疫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物和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搭建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之间的桥梁,这将对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病变和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4.
采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8种蝗虫(槌角蝗科2种,剑角蝗科6种)前肠内部形态结构及分类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蝗虫前肠Ⅱ和Ⅳ区齿在排列方式上属间差异较明显,属内变化不大.但佛蝗属3种蝗虫在这两区脊上齿的排列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微毛诃子树皮醇提取液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及在体肠肌的影响,并且观察其对豚鼠离体肠肌的影响。方法:按Bliss法设计实验,对小鼠灌胃给药,观察5 d内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定微毛诃子提取液对小鼠的LD50;采用炭末推进实验观察药物对在体肠肌的影响;以豚鼠离体肠肌收缩幅度、张力为指标,采用离体标本运动实验法观察微毛诃子树皮醇提液对豚鼠离体肠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微毛诃子树皮提取液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5.69 g/kg,LD50的95%的可信限为4.60~7.05 g/kg;微毛诃子树皮的醇提液对小鼠在体肠肌和豚鼠离体肠肌都具有明显的舒张作用,且组胺对微毛诃子树皮的醇提液的抑制作用具有拮抗作用。结论:微毛诃子树皮的醇提取液具有一定的毒性,同时微毛诃子树皮醇提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肌的收缩,且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组织胺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肠球菌的临床分离率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用Vitek 2 Compact法进行细菌鉴定及常规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分离到的342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有140例,阳性率40.9%,屎肠球菌有186例,阳性率54.4%,其它肠球菌有16例,阳性率4.7%。342株肠球菌主要分离自尿液254例,阳性率74.3%;血液28例,阳性率8.2%;脑脊液21例,阳性率6.1%;胆汁15例,阳性率5.3%。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已接近或达到90%,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仍保持100%敏感性。未发现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结论:革兰阳性球菌中肠球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定要以药敏结果为指导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7.
夏眠期间仿刺参生长、肠体比以及RNA/DNA比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夏眠期间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的生长和生理变化,研究了夏眠仿刺参的体质量、肠体比以及RNA/DNA(简称R/D)比值.实验期间,夏眠组水温以每周5℃(0.7℃/d)由16℃缓慢升至26℃,然后在26℃后保持5周;对照组水温在16℃维持7周.期间每周称量仿刺参体质量并取样,测定仿刺参的肠体比比值以及肠、呼吸树和体壁中的R/D比值.实验结果显示,夏眠组仿刺参体质量和肠体比缓慢下降,当进入夏眠阶段后,夏眠组肠体比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夏眠组仿刺参肠、呼吸树和体壁中R/D比值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夏眠初期的R/D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夏眠过程中仿刺参肠道严重退化,R/D比值可以用于反映夏眠阶段仿刺参的生长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基础研究,对于夏季仿刺参养殖生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细菌四型菌毛(T4P)不仅在生物膜形成、DNA吸收和侵染致病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能够介导固体界面的滑动运动。尽管T4P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橙色粘球菌T4P系统中蛋白间组装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T4P系统pil N/O/P/Q单基因的敲除与回补实验显示敲除菌株导致橙色粘球菌群体运动完全丧失,而pil N/O/P/Q相应基因回补则恢复突变株群体运动。Pil N/O/P/Q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Y2H)检测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定位于周质空间的Pil P不仅与外膜蛋白Pil Q的C末端相互作用,也与内膜蛋白Pil O相互作用。遗传学与酵母双杂实验结果显示着Pil P蛋白是联通内外膜的桥梁,暗示着Pil N/O/P/Q蛋白形成跨越内膜、细胞周质和外膜的整合复合物结构,并在菌毛延伸和收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阐明橙色粘球菌菌毛的延伸与收缩的分子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9.
为探究三种草科鸡源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选用1日龄480羽罗曼粉壳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对照组(CP)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 spentosaceus,PP),活菌数大于10~7CFU/g.220日龄测定600枚鸡蛋的蛋品质: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植物乳杆菌(LP)能加深蛋黄颜色2.91%(P0.05).戊糖片球菌(PP)与对照组相比,蛋黄颜色加深了1.68%(P0.05).BS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蛋黄重增加了4.09%(P0.05);蛋壳平均厚度增加了9.64%(P0.05);蛋重增加了3.22%(P0.05).在改善蛋品质整体效果上,枯草芽孢杆菌优于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优于戊糖片球菌,而益生菌对蛋黄胆固醇的影响并不稳定.本试验为微生态制剂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用双相法提纯青虫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galleriae)的晶体,碱解后免疫家兔获晶体蛋白抗体,然后用纯化的晶体感染莱青虫,半小时至1小时取中肠上皮细胞作酶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仅在细胞膜上看到抗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