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豫东平原2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遥感影像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40多年间县域尺度上聚落变化特征的一般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各县域内聚落均表现为总面积增加及斑块数量减少的特征;县域尺度上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均偏小,但多数县域呈上升态势,表明其聚落规模结构相对均衡,较大规模聚落发育不够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其聚落规模体系的变动更为显著.(2)1972-2015年县域聚落空间分布由集聚分布向离散分布变化;聚落空间扩张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市)中心邻近区位,但不同县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县域聚落变化受人口、经济和交通等因素驱动,且这些因素所引致的差异程度在逐渐增强.该研究结果可对乡村聚落调整和聚落体系优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是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本文依据板梁村的实地调研资料,结合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从自然景观、社会背景和宗族文脉等方面深入解析了板梁村的空间形态。结果表明:1)板梁村的空间认知意象和村落的可达性大致呈正相关。2)被访者对村落功能需求的不同决定了其意象认知的不同。3)板梁村公共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且集中在宗祠广场处的整合度核心上。4)三大宗族聚落各自内聚力的自组织形成,导致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不高。最后,从村落的整体形态、街巷布局和空间节点三个层面给出优化策略,为板梁村今后的整体风貌保护、场所精神延续、旅游线路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土家族传统村落实例的调查入手,利用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手段,剖析传统土家族聚落生成发展内涵,挖掘其聚落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了传统聚落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文化产物,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综合体现。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古镇的文化生态圈层结构,分别对郪江古镇的文化要素、空间格局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生态资源要素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古镇的文化生态进化过程中封闭性和聚落活力的改变,指出古镇文化生态的被入侵、多样性锐减、群落老化等现象和问题,最终提出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共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来进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5.
基于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产品和轮廓提取算法,系统开展了1990―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建筑形态、面积扩展及其时空变化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乡村聚落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乡村聚落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面积约是1990年的2倍。小面积的乡村聚落拥有更快的扩张速度,在面积到达特定阈值后开始逐渐放缓。乡村聚落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西部地区的扩张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的持续扩张和规模扩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城乡平衡发展取得了可喜进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乡建设用地“双增长”可能对农业及生态用地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6.
甘肃洮河流域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该地区优化聚落格局及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10.5空间分析软件及空间地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类型、形态、分异等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甘肃洮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地区聚落空间分布既具有共性、又呈现差异性特征。共性特征体现在聚落均呈凝聚型分布,平均密度较小,其主要受高程、坡度、水系和交通的影响。差异性特征体现在,汉族聚落分布均衡,核密度呈带状聚集形态;藏族聚落所处海拔较高,分布极不均衡,核密度呈散点状聚集形态;回族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则介于汉族与藏族之间,分布较为均衡,核密度呈团状聚集形态,这些差异性主要受到了高程、坡度和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绿洲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基地,乡村聚落也都集中分布在水肥条件较佳的绿洲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重要的一支农业生产力量,扎根在新疆的各块绿洲上,与地方相互交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由于兵团与地方在历史、管理和体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主要根据地的乡村聚落可能也会有区别,通过研究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格局差异与特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辖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大于地方聚落密度,但在农耕区内,兵团聚落密度小于地方聚落密度;在乡村聚落布局上,聚落的分布与地势海拔、距离河流远近方面呈现负相关关系,地方聚落平均海拔较高,高差小,距离河流较近,兵团聚落平均海拔较低,高差大,距离河流较远;在乡村聚落外部形状复杂度上,地方乡村聚落大于兵团乡村聚落,团场乡镇聚落大于连队自然村聚落.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以河南莫沟乡土聚落为研究载体,从农庄小镇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聚落格局、村巷肌理、建筑单元等地域基因传承要素的研究,探讨乡村更新的具体传承策略,总结出规划上注重村落格局,组团上形成生活场景,民居单体营造上重视空间尺度等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乡土聚落规划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9.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聚落对现代新农村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传统聚落空间经历了千百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形成了其独特的聚落景观和文化风貌,为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从整体布局、公共空间、居民空间和生产空间等方面设计规划村落的空间布局,使其于地域形态中生长,与自然很好地融合,挖掘和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充满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0.
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是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特色,为了更好的继承和运用古村落中历史人居环境设计方法和理念,选取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师家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特点、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将人居环境营建的主要方式作为分析的重点,探寻古村落营建中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规划理念及方法,为当代乡村聚落的营建提供参考,推动当代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