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永林 《江西科学》2012,30(6):834-837
阐述了文化认同与重构的概念,以赣南客家聚落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文化认同的缺失及其根源,探讨了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重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聚落基本生境模式的形成依据及特征,并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形成这一模式的生态机制在于生态系统边缘地带的边际效应,我国聚落形成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地开发利用边缘地带的边际优势。  相似文献   
13.
追溯小城镇的形成,多由路边聚落发展而来.过境公路承担着多重任务,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小城镇过境公路,是更大区域交通线的组成部分,其等级较高,多为国家级或省级交通干线,沟通诸区域间的联系,这些交通线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小城镇的空间及经济的发展多依赖这些公路.  相似文献   
14.
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状况、选址、群体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介绍了碛口古镇建筑的特点,并分析了碛口古镇作为商业中转集镇的独特之处。碛口古镇兴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康乾时期,是当时著名的商贸中心、水陆运输中转中心。在选址与布局方面,碛口古镇具备3方面的特征:1.镇子的走向,使其形成了商业流通的序列;2.镇子的位置,使其获得了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景观;3.村落的布置、院落组织与山形互相呼应,形成较好的街道排水条件。碛口古镇民居形态特征鲜明,为砖窑与木构相结合。砖木结构的窑洞建筑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砖窑外侧加上木构架檐廊,或者在砖窑的顶部加建木构架的房屋。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地貌差异,采用定点观测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布设在榆林、延安两市的3个观测小区的户间道路、户间空地、庭院进行了水蚀定位观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2722.2 t/km2,尤以户间空地平均侵蚀强度最大,为4380.9 t/km2.延安市宝塔区乡村聚落平均侵蚀量最大,为5311.9 t/km2.表明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普遍较为严重,降雨是直接驱动力,人为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也很明显,应加强研究,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目前在闻喜县新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这两处遗址分别位于闻喜县裴社乡的北坡村和东坡村,彼此相距约1km,在中条山北麓铁寺河两岸的高阶地上,隔河相望。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聚落的起源及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的聚落,从其胚胎期的人类汇集点、露营地、祭祀场所到它成熟期的复杂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的早期模样早已被岁月消磨,被泥土淹埋而难以分辨,难以寻觅,我们只能从后来的古籍中,从偶然发现的一些文化遗存中来推断它的初始,来演绎它的发展。一、原始聚落形成时的地理环境二三百万年前,淮河流域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发生了缓慢地升降运动。流域周缘的山地逐渐隆起升高,流域中部则相对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凸起和凹陷,这些凸起和凹陷为淮河流域内呈现众多湖沼洼地和丘陵岗阜提供了基础。同时,流淌在其上的…  相似文献   
18.
雅安地震灾区宝兴县聚落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兴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在汶川和芦山两次强地震的作用下,聚落及其山区生态环境损毁严重.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选取海拔、坡度、坡向3个聚落生境因子,揭示山区聚落生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CV值、NNI指数、VCM曲线和分形模型,阐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海拔1 900m以下、坡度小于35°且阳坡地带是宝兴县聚落的主要分布区,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反映.山区聚落主要沿河流集聚性分布,且集聚特征显著.可为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搜取衡阳盆地人类活动遗址、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等名录进行时间考定与排序,运用Kriging插值分析了研究区人类活动-聚落遗留源变规律,结合数理统计中等距抽样法选定14 个乡村聚落提取出景观形态指标特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建乡村聚落景观相似性量化矩阵,进一步运用景观相似性模型分析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的联系与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聚落演变规律为蒸水、耒水、洣水流域向盆地中央晕散推进,随着人地矛盾进一步增加,后发展至资源禀赋次优的东、南部山区。2)研究区存在比较相似与高相似关系的乡村聚落景观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占比65.93%,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整体上存在相似性关系,且其相似性特征主要承载于乡村聚落物质景观之上;因而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需通过乡村聚落人文复兴来推动乡村聚落的环境面貌更新。研究成果可为衡阳盆地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参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济南自春秋战国到清代末期巧用自然环境、构建特色风貌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历程,从有机结合景观环境的城市泉水水系、由泉而生的适宜人居环境以及趋利避害的城市防灾措施三方面,分析了农耕时代济南先民因利自然的聚居环境营建理念和趋利避害的朴素生态智慧实践。反思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济南的聚居条件带来了的负面影响,通过梳理近年来济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指出系统保护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古城营建生态智慧与新型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是当代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