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丛书文集   39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9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银杏叶黄酮的微乳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系统为流动相,预制聚酰胺薄层板为固定相,通过调节微乳系统的极性,较好地分离出十几种银杏叶黄酮.与传统的流动相系统--有机溶液系统相比,微乳系统显示出较强的分离优势.对银杏叶黄酮作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以寻求简便、合理的标准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讲述利用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正己烷/水制成W/O微乳反胶团体系制备尺寸和形貌可控的Gd2O3Yb,Er和Y2O3Yb,Er上转换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和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氧化物粉体两种颗粒形貌均为球形;X射线结果显示两种氧化物粉体均为立方相;改变Yb和Er的比例,在980nm的红外光激发下,观察研究氧化物颗粒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电导率仪、粘度计和折射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混合单体量的情况下,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粘度和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体系由反相微乳液经双连续型微乳液逐渐转变为正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粒度分析表明,油相含量较低时,正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液滴可视作溶胀胶束;在反相微乳液中,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含量的增加,水相液滴粒径明显增大;在MMA/AA/H2O无皂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微乳液的粒子比有皂体系的大.最后,微乳液聚合表明过硫酸钾能够稳定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同时Mn3+也可用于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14.
功能型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在基体配方中加入多种功能单体,采用半连续滴加方法制备了室温自交联型丙烯酸乳液,讨论了功能单体丙烯酸含量、单体滴加时间对丙烯酸乳液的流变性能、乳胶膜的交联度及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含量增加,其乳液粘度上升,乳胶膜交联度增加、吸水率先下降后上升;增加单体滴加时间,可使乳胶粒平均粒径变小,分布变窄,相应生成的乳液粘度变小,同时其乳胶膜交联度上升,吸水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羟丙基壳聚糖(HPCHS)溶液/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醚月桂醇(BRIJ3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二甲基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体系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羟丙基壳聚糖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1)除B12BE体系外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体系微乳区的形成和稳定;(2)羟丙基壳聚糖溶液在10,10和5g/L浓度时分别使BRIJ35,CTAB和SDS体系微乳区面积达到最大;(3)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12BE体系的微乳区面积。  相似文献   
16.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备 Triton X- 1 0 0 /正辛醇 /环己烷 /水 (或氨水 )微乳液 ,研究了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相行为与制备条件的关系 .在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的条件下 ,由正硅酸乙酯受控水解反应制备 Si O2 纳米粒子 ,反应后处理简便 ,制得粒子尺度较均一的球形疏松无定型纳米 Si O2 粒子 .Si O2 粒子粒径尺寸可通过调节水与表面活度剂分子数之比 m、水与正硅酸乙酯分子数之比 n控制 .探讨了影响 Si O2 纳米粒子形貌、粒径分布的因素及制备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微乳液介质中 ,在pH =9.5时 ,铅与苯基荧光酮 (PF)显色生成稳定的 1:3配合物 ,在 5 72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 6 .0 4× 10 4L·mol-1·cm-1,铅含量在 0~ 1.2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采用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 ,消除了共存离子的干扰 ,用所拟方法测定水样中的微量铅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微乳液对部分难溶芳烃的增溶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研究了Triton X-100(TX100)溶液和TX100-正己烷-水微乳液对1,4-二氯苯(1,4DCB)、1,2,3-三氯苯(1,2,3-TCB)、联苯(BP)和芘(Py)的增溶作用及机理,提出了微乳液中溶质分配系数(Kem)的计算方法.TX100浓度相同时,做乳液对难溶芳烃的增溶容量显著大于胶束溶液,溶质的表观溶解度分别与微乳液中TX100和正己烷的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浅谈乳液喷播建植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乳液喷播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植被建植技术,是快速建立植被群落的一种先进的植被建植和恢复技术。该项技术目前在欧洲、北美和日本使用较为普遍,我国于1995年由交通部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室从瑞士引进,并迅速在全国公路绿化行业推广使用。现已成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保护,河堤生物防护以及大规模绿地建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植被建植方法。1 技术措施 乳液喷播技术是把实现经过合理配比和适当预处理的各种花、草、灌木、乔木的种子与水、肥料、增粘剂、保水剂、防侵蚀剂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用高压水或压缩水均匀地喷播在基质的表面或者是先播种,再在撒播后的表面基质上散布防侵蚀剂。在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壳荧光纳米颗粒的一种新型纳米pH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进了一种基于新型的荧光染料——二氧化硅的核壳荧光纳米颗粒的纳米pH传感器,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IgG为核材料,采用实验条件简单的油包水的微乳液方法制备荧光纳米颗粒,该方法有效地防止了荧光染料在二氧化硅壳层中的泄露。这种FITC的核壳荧光纳米颗粒对pH敏感,在pH值5.5—7之间呈线性响应,且能被单个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借此用于单细胞中pH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