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丛书文集   64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1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使用DSC、IR研究了聚苯醚/双柠康酰亚胺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得到了固化反应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为184.4kJ/mol,反应级数n接近1。固化后体系的理化性质变化明显(特别是不溶于氯仿),IR图谱的不显著,DSC行为与单独的聚苯醚相近。  相似文献   
62.
以聚丙烯酸丁酯交联剂量分别为0,0.25%和0.5%的三种PnBA-COPU的SEN为例,讨论了SEN中一个组分的交联程度对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本文用MINDO/3方法研究了二乙酰亚胺和硫代乙酰基乙酰胺的热分解反应,结果表明,硫代乙酰基乙酰胺比二乙酰亚胺易分解:且苯基对分解反应的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64.
本试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考察了2,4-二氨基-1,5-二甲硫基(DADMT)和N,N-二(2-羟乙基)苯胺(lsonol)分别与聚酯型预聚物和丁羟型预聚物因化反应过程,求出相应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并对扩散控制阶段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5.
聚丁二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溶液二步法合成了4种硬段含量不同的聚丁二烯聚氨酯弹性体。探讨了反应温度、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应力—应变(σ—ε)实验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6.
将不同比例的聚环氧丙烷三元醇和工业生产的接枝聚环氧丙烷三元醇昆合,与甲苯一异氰酸酯或碳二亚胺改性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快速反应,合成了两类聚氨酯/乙烯酯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们的拉伸断面以及经DSC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由TDI合成的IPN,其两个络间的相容性有较显著的改善,显示出好的拉伸性能。然而,L-MDI合成的IPN,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加入,网格间的相容  相似文献   
67.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聚合物阻尼材料聚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合成的网状聚氨酯为基.采用"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化技术、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体系, 通过改变聚氨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软硬段配比. 软段中异氰酸酯和羟基比例以及交联密度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递次.确定出最佳合成工艺,并采用频率响应法测定了材料的阻尼性能,用PE-TMA热分析仪检测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68.
简述了一种重要的紫外光固化用基础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PUA)的合成原理及合成方法,并讨论了其性能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69.
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磨碎玻璃纤维(MG)/聚氨酯(PU)/环氧(EP)灌封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U含量的增加,PU/EP共混聚合物的拉伸和冲击强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PU含量为15%时,共混聚合物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60.57 MPa,冲击强度为23.56 kJ/m2,与EP相比分别提高32.77%和115%。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并保持良好韧性,采用添加MG的方法来增强PU/EP。当MG与EP的质量比为1: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79.72 MPa,与PLJ/EP相比提高31.95%,而冲击强度为17.83 kJ/m2,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与相同含量的活性硅微粉相比增强PU/EP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91%和11.51%。  相似文献   
70.
4-溴-1,8-萘酰亚胺包裹CdS纳米微粒后,它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由348.28nm移动到349.79nm,并且吸收强度有明显的增加。在相同激发下(360nm),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光谱轮廓与4-溴-1,8-萘酰亚胺基本相同,但发光峰有“红移”,而且发光强度略有下降。在40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的发光峰在570.55nm;在33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峰在499.66nm。同时,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