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9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61.
玛雅帝国为什么会由盛而衰?答案或许是今天生活在中美洲地区的人们的非常重要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262.
张双权  李占扬  张乐  高星 《科学通报》2009,54(19):2857-2863
以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为主要研究目标. 埋藏学的分析表明, 原始牛和普通马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属种, 同时也是灵井许昌人时期古人类的主要猎捕对象. 在死亡年龄分布模式方面, 这两种大型食草类动物都是以壮年个体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一种组合面貌, 说明这一时期的东亚古人类已经是十分熟练的狩猎者, 他们完全有能力猎捕原始牛、普通马等大型食草类动物.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期及晚期的古人类在狩猎策略、能力以及群体组织等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而验证了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行为起源的早期理论.  相似文献   
263.
陈淳 《科学》2014,(3):35-39
科学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进化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等发展阶段。其理论方法深受时代社会思潮和科技进展的影响。中国考古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由于历史原因,与国际水准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需要取长补短,尽快融入学术全球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264.
面向文物鉴定本体的基础模型与建模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面向文物鉴定本体的基础模型环境是文物数字化和建立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其核心文物鉴定基本模型(FMA2)是一个关于可移动文物结构化组织的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领域本体,包含了从构成文物器物的材料对象以及与它们关联的非材料实体(时间、空间、面、线和点),用以描述文物器物结构化的关系.提出了基本模型及其建模环境包括本体的定义及方法论、一个四元组的高级模式、一组准则和基于帧的创作环境.建议FMA2作为文物信息学的一种参考本体,以使在文物鉴定中不同的观点能相互关联,矫正在文物信息学本体中现有的和新发现的本体,并提供用于表示文物功能的结构化模板,使文物数字化过程中统一语义标注并提高本体的重用性.  相似文献   
265.
胡杨 《科学大观园》2010,(10):50-51
几年前,美国和希腊的一个考古学家小组到希腊克利特岛的一处峡谷考察,想要找到约1.1万年前在周围海域航海的人们使用过的石器。在寻找过程中,普罗维登斯学院的考古学家托马斯·斯特拉瑟和他的队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13厘米长的手斧。这个简单粗糙的工具是用当地一块石英鹅卵石制成的,类似非洲和欧洲大陆发现的约17.5万年前人类祖先使用的手斧。这种石制工具技术已流传百万年,古人用这些石制工具砸碎骨头,切割肉块。克利特岛被几个海包围了大约500万年。这一手斧的发现暗示,现代人之外的早期人类跨越地中海的时间比我们预期的提前了10万年。  相似文献   
266.
《科学大观园》2010,(21):70-72
<正>迄今仍有许多远古文明让世人无法解释,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以下是美国媒体列举的全球远古谜团。美洲幽灵洞木乃伊1940年,考古学家夫妇西德尼和乔治·惠勒(Georgia Wheeler)发现在美国内华达州法伦地区东部13英里的"幽灵洞"中发现两具神秘木乃伊,这两具木乃伊尸体是被席子包裹着的,  相似文献   
267.
严小平 《世界科学》1996,(8):28-28,39
东半球考古学严小平译1991年9月,在意大利东北部冰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男人尸体,他已死去达5,300年之久。这具尸体——已经发现的自然保存的最古老的人类尸体——代表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8,000年到4,000年以前)以来最完好无损的考古学发现。这人...  相似文献   
268.
The abscission layer formed on a pedicel situated at the basal part of a short rachilla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wild,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The short rachillae of paddy rice grains excavated from the Kuahuqiao, Luojiajiao, and Tianluoshan site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dating to 7000 years old,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ort rachilla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 wild type and japonica typ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ice had been domesticated, but was a primitive cultivated rice that retain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rice.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rice was changing to resemble japonica type rice. Based on the ratios of wild and japonica types, it was inferred that rice domestication began 10000 years ago.  相似文献   
269.
1农业考古学的概念农业考古学是通过对考古发掘的遗址、遗迹及出土的农业实物资料和生态环境信息等的研究,来探讨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由于农业考古学考古学的紧密关系,一般把它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动物遗骸、农业工具和农田遗迹、灌溉遗迹、村落遗迹,以及遗址地层中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花粉、植物蛋白石(植硅石)等等。[1]它与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环境考古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农业考古学与农业历史学的关系密切。农史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及农村社会历史演进及其规律性的学科。我国早期的农史研究侧重于…  相似文献   
270.
家牦牛在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牦牛的驯化过程仍存在诸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梳理了牦牛驯化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展望了开展牦牛驯化与人类定居青藏高原过程研究的未来方向.家牦牛最早的考古学证据来自距今3750年前的青藏高原南部拉萨河谷,但现代遗传学研究显示,牦牛的驯化可追溯至全新世中期,驯化地点最有可能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昌都地区,其种群数量增长与人类大规模长年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历史高度相关,且黄牛的基因渗入对牦牛的驯化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现有研究进展,本文建议:(1)针对青藏高原考古遗址开展系统性的动物考古学研究;(2)应用ZooMS和古DNA技术筛选和鉴定牦牛骨骼遗存,结合古环境DNA进行遗传学研究,追溯牦牛驯化的时间和地点;(3)开展野牦牛与黄牛的杂交驯化模式研究,理解牦牛驯化及其扩散对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