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金寨县地处皖西和大别山区,莲花山位于金寨县境的中部偏东。莲花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较好地保留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方言特色。莲花山方言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其方俗词语中留存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这些方俗词语作为活的方言材料,具有多方面的语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其中的26条词语,进行考察和例释。  相似文献   
22.
浮梁方言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被动标记词的,句法形式与主动句没有区别,我们称为意念上的被动,如“衣裳洗个”。另一类是有被动标记词“来”,我们称为“来”字句,如“我家哩个狗来别人打死个”。本文通过浮梁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来说明“来”字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学术界对林语堂的语言学成就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音韵学方面和现代方言方面.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对古代汉语方言研究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得出了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对古代汉语方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4.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讽刺小说,其在构词方面颇具特色。该文通过共时历时角度对《儒林外史》中名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动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名量词加后缀“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儒林外史》中带后缀“子”的用法明显带有江淮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
对四川东部方言语音系统作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其声、韵、调的对比来研究其差异,反映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6.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口头交流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和现代都市都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诉诸于口头交流,人们在不断的口头交流中形成了种种民间文学的范式。这一范式具有鲜明的演说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7.
岳阳柏祥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有“长辈”、“平辈”、“晚辈”三大类,经考证该方言称谓词有些沿用古代亲属称谓词。该方言称谓系统中最具特色的是称谓词性别异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沿用古代称呼的传统并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学术界对林语堂的语言学成就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音韵学方面和现代方言方面。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对古代汉语方言研究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得出了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对古代汉语方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9.
“娭(母也)”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nai的词音;“(女哀)”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母也)”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母也)”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母也)”和“(女哀)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母也)”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0.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 ,求证了“NP +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 :“NP +的”来源于“NP +者” ,“NP +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 ,它是“作 /当 +NP +的”的紧缩形式 ,其中“的”提取“(作 /当 )NP”的主语 ,这种“的”跟“VP +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 ,“NP +者”演变为“NP +的”后 ,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