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31篇
  免费   786篇
  国内免费   1767篇
系统科学   2684篇
丛书文集   1301篇
教育与普及   5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42篇
现状及发展   165篇
综合类   34554篇
  2024年   196篇
  2023年   797篇
  2022年   692篇
  2021年   791篇
  2020年   590篇
  2019年   519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591篇
  2015年   921篇
  2014年   1851篇
  2013年   1914篇
  2012年   2517篇
  2011年   2780篇
  2010年   2771篇
  2009年   3068篇
  2008年   3318篇
  2007年   3199篇
  2006年   2360篇
  2005年   1749篇
  2004年   1530篇
  2003年   1371篇
  2002年   1197篇
  2001年   1062篇
  2000年   702篇
  1999年   531篇
  1998年   385篇
  1997年   344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尹翔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48-149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使大学生获得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给大学生带来诸如人际关系淡薄、个人隐私、色情、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等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2.
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联系实际,分析管理育人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指出应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3.
虚拟世界的道德是以现实世界的道德为基础的,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探索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是当今时代道德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4.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德育工作除了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外,珲应该不断地探索并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实践证明,无意识教育法、“登门槛技术”法、“自发对称破缺”法、冲突引导法、利益调节法和情感激励法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5.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社会进入“网络时代”,该时代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带来方便、高效、自由等好处,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探索其对大学生成才作用,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又一热点。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出发,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6.
使用BXP无盘网络改造计算机实验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实验室一般采用带有保护卡的有盘系统,该模式下,计算机故障率高且可维护性差。该文以BXP技术为对象,介绍在无盘网络模式下,计算机实验室彻底克服了有盘系统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7.
本文主要介绍WSN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结合温室环境,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对此环境中的各个物理参数进行提取、分析、处理,最后传输给用户控制中心,用户根据这些数据并对温室环境的各种响应进行控制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温室控制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18.
实施网络库塘工程的做法,以及在农业生中的重要举措和在抗旱、除涝方面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阐述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基础上,就职校确立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 略进行了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20.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社会的信息化为网络对联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本文就网络对联的概况、优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使网络对联能够更快地成长,为推动我国楹联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