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2.
我国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期间具有阶段性意义并取得显著成果的,是明末公安三袁兄弟的文学、清末维新改良派文学和"五、四"新文学。只有理解了这三次文学革新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才能对白话文学的发展始末有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3.
64.
叶红霞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5):73-76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内涵包括由孝悌升华到泛爱众的爱人思想,主要形式为恭、宽、信、敏、惠,实行仁的途径有忠恕之道以及克己复礼。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5.
刘纪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治言》是谭嗣同早期的代表作 ,其中既包含有圣人之道永远不能变的守旧一面 ,也流露了“势所必变”、学习西方的革新一面 ,这正是当时盛行的洋务思想的直接反映 ,它展示了谭氏思想从守旧向革新的转化过程 ,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思想倾向 ,昭示了谭氏维新变法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66.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7.
杨际开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3,90
《仁学》的主旨是要在文明层面回应西方冲击,树立一个取代程朱理学的思想典范,标志着近世中国思想体系向近代的蜕变。谭嗣同在同时代的变法思潮中,融合了康有为与宋恕的变法思想,在其师刘人熙等人影响下,立足于王船山、魏源的思想传统,吹响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双重革命的号角。谭嗣同在北游访学前后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其主因是受到宋恕等人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68.
潘良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1):75-78
本文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萌生、发展与完全定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物的独创,而是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结果,是群体思想的结晶。“中体西用”思想之所以归于张之洞名下,成为其代称,不是时人误会了梁启超的语意,而是对其不合时宜地重弹“中体西用”老调的讥刺。尽管“中体西用”思想曾经阻碍过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但它在特定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应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GM(1,1)的原息模型、新息模型和等维新息模型及残差修正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长江水质预测的等维新息模型和残差修正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原数据的趋势,发现两模型在数据突变点附近有明显差别,其数据说明残差修正模型在细节方面更接近实际,其结果体现了数据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