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7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探求吐哈油田胜北构造粘土矿物纵向分布规律与井眼稳定性的关系,以台参2井为例系统分析了本构造泥页岩地层中高岭石(K)、绿泥石(C)、伊利石(Ⅰ)、蒙脱石(S)和伊蒙混层(I/S)矿物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测定了粘土矿物中各种阳离子(K+、Na+、Ca2+、Mg2+)的可交换容量(CEC).研究表明,胜北构造上部地层是以S(约40%)为主的高活性泥岩,中部大段硬脆碎泥页岩以I/S(约50%)为主,下部地层I/S渐减至消失.K、C、I纵向分布较为均匀,基本与井径扩大率无相关性.井径扩大率与I/S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但与I/S中的S含量却呈负相关,I纵向变化小但总含量较高(约50%)且其中裂隙、解理发育,因此认为井眼的失稳主要是I及I/S含量较高的硬脆碎泥页岩在释放构造应力时,各种综合工程因素诱发地层崩裂和剥蚀而引起的,具有明显的时敏性.由于这种地层的CEC特别是EK较低,因而必须主要靠封堵裂缝而不是提高钻井液中的K+浓度来抑制井眼垮塌  相似文献   
112.
介绍了振动沉管灌注砂桩在处理淤泥质粘土地基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并对处理后地基进行了静载试验以及沉降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承载力有明显提高,而沉降对周围的影响却较大.  相似文献   
113.
阳离子聚合物粘土稳定剂 的研制与室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本文在室内通过对二甲胺和环氧氯丙烷进行缩合聚合反应,研制一种阳离子聚合物粘土稳定剂,通过相关实验评价性能。在20℃下,1%浓度的粘土稳定剂防膨率为87.2%,俩次岩屑回收率均高于73%,24h静态膨胀率小于27.5%。  相似文献   
114.
利用温度、时间、压实、粘土矿物的组成等成岩作用影响参数,构建成岩指数;通过对粘土岩的成岩指数与泥岩的排替压力的良好的相关关系,实现粘土岩盖层的封盖能力评价,特别是对毛细管压力封闭能力的评价。该方法在塔里木轮南地区石炭系泥岩段的应用表明,成岩指数与排替压力之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这可以说明从成岩阶段(成岩指数)的拟合来预测毛细管压力封闭能力是有效的,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压汞试验就实现对泥质岩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的评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5.
为了研究非饱和粗、细颗粒混合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细观力学性质,进行了非饱和粗、细颗粒混合土动三轴的离散元数值分析。根据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标定PFC2D接触模型参数,进行非饱和粗、细颗粒混合土动三轴离散元模拟,分析其细观力学机理。结果表明:离散元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曲线拟合度基本一致,能较好地反映非饱和粗、细颗粒混合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力学特征。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粗、细颗粒混合土的累积动应变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加先小幅度增大后再大幅度减小。孔隙度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大也减小。试样颗粒在剪切过程中,上下端运动速度最大,整体呈现对称递减状,中部运动速度最小。  相似文献   
116.
冯鑫  陈兴长  陈慧  唐勤  谢奎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2):13934-13943
泥石流堆积物是一种宽级配砾石土,深入研究其结构特征和渗透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粗细颗粒的含量,提出了接触式堆积、紧密堆积和基底式堆积三种结构类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分析表明,细粒含量是决定宽级配土结构的关键。击实实验显示土中细颗粒含量达到16.52%时,干密度最大;渗透实验也表明此时其渗透性接近细粒土的渗透性;数值模拟表明,细颗粒含量达到22.23%时,孔隙率最小。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认为,宽级配砾石土中紧密堆积结构的细颗粒含量上限应为20%,超过这个含量,粗颗粒的骨架作用会被减弱,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7.
为研究坝体物质组成对滑坡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同干密度、细颗粒含量,配制8组不同的坝体材料,开展人工堰塞坝的水槽模型试验,分析模型试验中不同坝体材料的浸润线发展过程、纵向侵蚀过程及溃决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堰塞坝浸润线发展速率随着干密度减小而增大,随着细颗粒含量减小而增大。(2)干密度较小的坝体其溃决历时明显小于干密度较大的坝体,并且干密度较小的坝体其侵蚀速度明显大于干密度较大的坝体;细颗粒含量较大的坝体侵蚀速度慢,溃决达到稳定时的时间更长。(3)随着干密度减小,堰塞坝抗侵蚀能力减弱,易形成冲沟,冲沟两侧壁越早形成悬空面,溃口处易失稳坍塌,溃决持续时间越短;细颗粒含量越大,砂土堰塞坝面抗侵蚀能力越弱,越易形成冲沟,溃口处易多次失稳坍塌,溃决持续时间越长。研究成果不仅深化对堰塞坝灾害的认识,还为进一步揭示外界诱发因素与堰塞坝的内在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8.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凹凸棒石粘土吸附Sr2+、Cs+和Co2+的性能,并通过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对其吸附过程及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粘土对Sr2+、Cs+和Co2+的吸附效果依次为Co2+ > Cs+> Sr2;Freundlich和D-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凹凸棒石粘土对Sr2+、Cs+和Co2+的吸附过程,其中,凹凸棒石粘土对Sr2+和Cs+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而凹凸棒石对Co2+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其吸附方式主要为离子交换的方式发生。  相似文献   
119.
陈亮  余旺  罗春木  何健健 《河南科学》2020,38(2):265-272
管涌对堤防和大坝危害严重且十分常见,但是有关管涌发生后无黏性土抗剪强度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不同细颗粒含量试样进行管涌和静态贯入试验,分析总结了无黏性土细颗粒含量和管涌过程中的水力梯度及细颗粒流失量等因素对无黏性土发生管涌前后抗剪强度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对于较松散的无黏性土,当土体细颗粒含量较小时,管涌发生后的抗剪强度有所提高,抗剪强度随细颗粒流失量的增大而增大,随作用在试样上的最大水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土体细颗粒含量较大时,管涌发生后的抗剪强度有所降低,抗剪强度随细颗粒流失量的增大而减小,随作用在试样上的最大水力梯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0.
针对旋流器无法对粒径在10 μm左右的固相颗粒进行有效分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过滤分离与旋流分离相结合的新型结构,并对内部流体速度场、压力场的变化和空气柱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对过滤介质的过滤通量和分离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下新型旋流分离一体机具有更稳定的内部流场,内部速度、压力降更大,当粒径大于5 μm后旋流分离一体机的分离效率迅速提高,在10 μm 左右的固相颗粒的分离效率能够达到65%~85%,而实验所用普通旋流器的分离效率在6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