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浅谈癌细胞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核、骨架系统等八个方面对癌细胞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2.
随着大众对人类健康的日益关注、现代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药物的研制和试验日益显得重要。但这类与人类自身相关的科学研究如果在人体上进行试验,则风险很大;如果通过实验方法使实验动物产生与人类相似的生理状态,或将外源基因导入实验动物,则能使其稳定地整合,从而表达并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建立能够模拟人类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动物模型。通过对具有与人类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使药物试验等试验工作准确无误,更接近真实,使实验结果具有科学性和重复性,从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3.
Hg2+对睡莲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浓度梯度Hg^2 对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幼叶细胞超微结构主要是对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损伤情况。观察结果表明:当Hg^2 培养浓度小于5mg/L时,处理5d的睡莲幼叶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破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对各细胞器的损伤加剧,表现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膨胀,外膜断裂,直至消失,叶绿体解体。线粒体的脊突膨胀成囊泡状,局部瓦解,线粒体成空泡状。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核仁散开,核膜破裂,染色质从核孔散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表明,Hg^2 对睡莲的急性致死浓度为5-8mg/L。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用从多花水仙鳞茎分泌物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Narciclasine(NCS)处理不同植物的愈伤组织可使其细胞核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可使烟草和小麦的核液泡变小甚至消失、核物质浓缩、核质比减小.在NCS处理的细胞中均观察到了无丝分裂的发生,提示NCS对于细胞的作用方式可能与秋水仙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7.
The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21 WAF1/Cip1 is a critical cell cycle regulator which translocates into the nucleus to participate in DNA repair during DNA damage respons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howed that the tumor suppress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tein (PML) contributes to the up-regulation of p21 in a p53-independent pathway. Knock-down of PML in p53-null H1299 and HCT 116 (p53 –/– ) tumor cells by specific siRNA resulted in down-regulation of p21 protein expression, inhibition of -irradi...  相似文献   
128.
梁祖霞 《科技潮》2001,(11):83-83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任何生物的细胞核中,都含有一套由遗传物质去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染色体。分子生物学家已经探明,染色体是由两条 DNA 长链缠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含有4种类型的碱基,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每条 DNA 长链上的腺嘌呤和胸嘧啶配对互补,而鸟嘌呤则和胞嘧啶配对互补。互补的碱基间以氢键联结,成为两条 DNA 长链间的纽带。DNA 上的碱基排列,就是生命世界最奥妙的“遗传密码”。每3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一段去氧核糖核酸链,能够决定一组氨基酸排列顺序。按这个顺序合成的氨基酸长链,就是支配生物某一性状表现的一种蛋白质分子。所以遗传决定性状,说到底就是碱基排列顺序  相似文献   
129.
钱程 《科学世界》2012,(11):7-7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8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格登与山中伸弥两位科学家的最大贡献是发现终末分化的成熟细胞可以通过重编程的方式,产生具有多能性的细胞。这项重大发现,对于我  相似文献   
130.
付国斌 《自然杂志》2018,40(4):265-269
生物学里有很多非常专业的词汇,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而克隆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之一。克隆起源于发育生物学,其发展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文章简单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和百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突破,并讨论相关的伦理问题及其发展过程对我们的启示,让大家可以对克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