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65篇
系统科学   41篇
丛书文集   139篇
教育与普及   2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9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326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本文以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相互作用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指导立体几何的教学.  相似文献   
262.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环素族药物对白蛋白荧光的猝灭。由静态猝灭法和Scatchard法获得了药物与白蛋白作用的解离常数,且与其它方法获得的结果相符。说明它们的作用过程主要是静态猝灭。鉴于白蛋白与四环素族化合物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可通过Fo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接原理,测得白蛋白氨基酸残基与四环素族药物之间临界距离R0,以及在它们各自能量转移效率情况下,白蛋白荧光团与四环素族分子中心距离γ,  相似文献   
263.
本文通过对物理学中两极对立与相互作用的研究,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吸引和排斥只是对立两极的表现形态,而相互作用则是其质的反映.分量等值、总量守恒是相互作用过程的一般规律,而这个规律的特点、性质具有统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4.
研究了Fe(dipy)2(CN)2配合物的溶剂色性,从成键情况分析了产生溶剂色性的原因,溶剂的极性参数AN可用来阐明该本系的溶质-溶剂相互作用而导致CT吸收带位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65.
常有这样一种错误概念:以为有限物理系统的空间频谱是离散的,而无限物理系统的空间频谱是连续的,即认为一个物理系统的离散或连续的空频谱特征只取决于该系统的尺寸是有限或无限。  相似文献   
266.
曹培林 《科学通报》1993,38(11):990-990
最近Hashizume等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发现,在低覆盖度下,Ag在Si(100)-2×1表面,吸附于两dimer链间的凹槽(grooves),并形成一系列的Ag原子线性链,这些链都垂直于Si表面的dimer列,这与传统的Ag(或碱金属)原子链沿着dimer列方向的观念不同.同时,Samsavar等人用STM,光电子谱和高能电子衍射HEED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并进一步推测Ag原子恰好“掉入”凹槽中形成直线形的Si—Ag—Si结构(即吸附高度为零),但他们对一维Ag原子链的形成机制却未给出任何说明和解释.本  相似文献   
267.
非线性Rossby波及其相互作用Ⅱ.周期波动解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压流体中,两个相互作用的非线性Rossby波满足一耦合的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组。文献[1]研究了此方程组的包络孤立波及其碰撞相互作用解。本文对比方程组的周期波动解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有关稳定和不稳定的判据。  相似文献   
268.
讨论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分形聚集的影响.根据SAK模型导出了分维度与相互作用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粒子间相互吸引能的增加,聚集的分维度减小.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实验结果和计算机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69.
本文系统讨论了界面极性相互作用理论及其在细粒浮选研究中的应用。亲水矿粒间水化排斥作用及疏水矿粒间疏水吸引作用主要归因于颗粒间界面极性相互作用。通过测定矿物在已知表面能参数的液体中的接触角,就可确定矿物的表面能参数值。由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确定水化或疏水相互作用能量常数,从而计算颗粒间水化或疏水相互作用能曲线,利用EDLVO理论能很好解释矿粒间的凝聚、分散行为。  相似文献   
2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