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4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娇杏的意义     
<正> 《红楼梦》一书中写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些人物的用笔极其简洁,娇杏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写她在贾雨村眼里"虽无十分姿色,但亦有动人之处",至于她回顾贾雨村时,使贾雨村认定她"必是个巨眼英雄,是风尘中之知己也",那纯属于贾雨村的误解,或者是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意。所以作者对娇杏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刻划贾雨村的性格和为其日后的变化做强有力的铺垫和衬托。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月之原型意象及衍生意象对《红楼梦》从内容上进行解构,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为全人类的母亲唱一曲赞歌,为封建末世的不幸女性唱一曲颂歌和悲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有关小说内容的其他观点,都应在此之下,这是作者最主要的创作意图。又从月之运行规律对《红楼梦》的结构和情报进行了解构,认为小说仅写了月亮一月运行的四分之一周期,是用月亮的小循环推出社会和家族兴亡的大循环的,所以小说到八十回就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遗稿”的“迷失”问题,高鹗续书恰恰是符合曹雪芹的愿意的。月之意象是解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33.
红楼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风俗现象,其中也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一些人物的葬礼,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丧葬礼仪、风俗和观念。  相似文献   
34.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名著,随着它的出版,也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陶瓷作品。尤其红楼女子形象更是成为历代陶瓷艺术家们笔下不断的追求。这些仕女图纹装饰生动准确地反映了红楼女子形象的悲欢离合,一个个美妙绝伦的红楼仕女,一件件气韵鲜活的仕女瓷画,使《红楼梦》这部经典悲剧故事在陶瓷艺术世界中大放异彩、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35.
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红楼梦》,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追问和独特思考。借助小说文本与脂砚斋批语的互证,从三个层面对其所表现的人性悲剧进行理解,阐释个体价值的悲剧、爱情理想的悲剧、人生普遍的悲剧,并进而探求其悲剧思想于人性关怀和审美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6.
于强福 《科技信息》2010,(26):168-169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而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在讨论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后,通过对杨译本《红楼梦》的分析,试论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7.
贺芳 《科技信息》2008,(23):201-201
语境的理解是否恰当,影响着文学翻译的质量。本文试从文化语境中的礼俗文化,典籍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这四个角度分析其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空—色—情—色—空”.表面上看来,确是贯穿于《红楼梦》的一条“主”线.从贾宝玉的入世到出家,似乎正好体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样一个主题.书中开篇便说“大旨谈情”,有关情字的篇幅也足以让人恍如进了迷魂阵.然而,情字的不同分歧,即纯情与滥情,却又成了书中大势铺叙的遮天迷雾.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辨别,也就可能拔开云雾见青天.实际上“大旨谈情”只是借以混淆读者视听、逃避文字狱的最好、最明智的表层幌子,文化命题才是作者所要表露的心迹,统治者的昏庸和腐朽才是作者所针对的苗头和靶子.这就是本文所谓的“暗线”.自然,明线便是“情”这幕雾幛.  相似文献   
39.
文章着重分析了脂砚斋批语的千里伏线法,通过分前80回和后40回列举说解涉及千里伏线法的重要批语来论证千里伏线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0.
薛宝权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化,特州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杈代表了传统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