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4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48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以苯乙烯,2-异氰酸甲基丙烯酸酯(IEMA),以及乙二醇单乙烯基醚(EGME)等为原料,分两步合成了一种主链为聚苯乙烯结构的多乙烯基醚(VEs)树脂(PSIM-VE).通过测定该树脂的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及核磁碳谱,确定了其分子结构式.测定了该树脂的紫外透光性,并且研究了基于该树脂的紫外光刻负胶以甲苯及四氢呋喃为溶剂时的成膜性及紫外光固化性能.通过接触式光刻工艺,在光刻胶膜层上得到了4μm周期的光栅结构.  相似文献   
72.
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注银碳基生物医学材料样品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抗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注银后材料表面形成的富银层是材料抗菌性的主要原因.对注银剂量相同的样品,直接接触比其滤液的抗菌效果好,说明注银碳基材料的抗菌性是溶出的银离子和材料表面未溶出的络合状银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银离子溶出杀菌为主.通过紫外光谱法探究银离子和细菌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银离子与DNA之间存在静电和碱基作用,导致DNA分子天然构象遭到破坏,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3.
采用甲苯二异氰酸酯、聚丙二醇、二羟甲基丙酸和丙烯酸羟乙酯合成了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并用高支化聚酯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分析了影响树脂水溶性和感光性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树脂亲水性与亲水基团含量呈正比;以819-DW为光引发剂,质量分数为3%时,涂膜光固化速度最佳;经高支化聚酯改性后的涂膜的综合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质量分数为10%时,涂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4.
利用二维傅里叶变换(FFT)消除刻槽,并通过同态滤波增强裂缝对比度;采用自适应方向的LoG算法在空域中增强裂缝;使用Otsu法,对全局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利用方格法提取裂缝片段;在此基础上,使用曲线累加变向法计算目标光滑程度,实现“沥青拉丝”的剔除.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75.
对蓝宝石进行高温扩散处理,通过加入不同的辅助剂,改善蓝宝石的颜色和透明度。实验证明加入辅助剂Al2O3、硼砂、Na2CO3、MgSO4.7H2O后,加热到1 500℃恒温环境,蓝宝石的透明度和颜色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山东蓝宝石在热处理时加入柠檬酸,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对蓝宝石的改善前后样品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了改善后颜色和透明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6.
掺杂Cu2+对钙钛矿型LaFe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柠檬酸法制备了系列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Fe1-xCuxO3(x=0~0.07),通过XRD、TEM、UV-VIS DRS、XPS和PLS等表征手段对其晶相结构、形貌、吸光特性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结合光催化分解水反应评价了其产氢活性.结果表明:柠檬酸法制得的钙钛矿型LaFeO3为纳米级材料,其在紫外—可见光区具有较宽的吸收带,掺杂Cu2 可增强对可见光的吸收;在紫外光的激发下,系列纳米钙钛矿型LaFe1-xCuxO3(x=0-0.07)具有一定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且掺杂Cu2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氢量,其掺杂的最佳摩尔分数为0.05.  相似文献   
77.
采用Langmuir双电子探针和电子自旋共振诊断技术分别定量测定了远程氧等离子体场中各活性物种的分布.考察了远程氧等离子体对医用聚四氟乙烯表面大肠杆菌的灭活作用,并通过对灭菌后菌悬液蛋白质泄漏量、脂质过氧化物生成量及细菌DNA电泳图的测定分析了其灭菌机理.结果表明:远程氧等离子体中的电子、离子浓度随远程距离的增大迅速降低,30 cm后接近于0,而自由基浓度则相对降低缓慢,40 cm处仍为初始浓度的70%;远程氧等离子体60 s内的灭菌效果值在放电区可高达3.42,在远程距离40 cm以内也均在3.32以上,符合消毒灭菌的要求;电子、离子对细菌细胞膜的快速刻蚀及自由基对胞膜中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攻击分别是放电区及远程30cm后灭菌的主要原因.氧等离子体中紫外光的灭菌效果微弱.  相似文献   
78.
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裂口分子1~3对D/L-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α)和自由能变化(△G°).结果表明,裂口分子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作用, 其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体与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9.
用溴代正己烷与N-甲基咪唑反应制备了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对离子液体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和结构表征。测定了离子液体[HMI M]Br在温度为283.15 K至313.15 K之间的电导率,将测得的电导率值σ对(T-273.15)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方程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离子液体[HMI M]Br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符合VTF经验方程。离子液体[HMI M]Br在水、乙醇、乙腈等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对离子液体[HMI M]Br的紫外吸收光谱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0.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DMβCD和TMβCD)与客体分子长春胺药物在pH 3.0和pH 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s),通过X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长春胺与环糊精(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β-CD的稳定常数(Ks)相对较高.主客体形成包合物能显著地提高长春胺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