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石。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对人性看法的逐渐改变带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模式。从各流派所持的人性观的不同可以洞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和转向:从“物化”到“人化”;从主体到存在;从现代到后现代;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92.
现代西方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个学派的人格理论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实际上是从各自的不同侧面展开了人格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理性与非理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由与决定性、现实性与理想性。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也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93.
卡尔·古式塔夫·荣格(1875——1961)是瑞士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终因两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一致而分道扬镳.荣格开创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体系,并广泛涉猎了哲学、美学、宗教、艺术等领域.且均有建树,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匠.荣格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本文试图从以下四方面对荣格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一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4.
刘勰《文心雕龙》的著述本质上是一种转义行为。在他预设批评话语时,当前化具有一种占优势的组建作用。刘勰深刻领悟自身存在的时间状态,并渴望借著述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他写作《文心雕龙》的基础是生存论上的时间性。这不仅使刘勰澄清了自身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以时间为视域理解文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95.
余华的先锋作品,交织着一个暴力和恶的世界:笼罩着无际的死亡阴霾,以及一股股发霉的死亡气息。《兄弟》这部小说,无论是在"文革"这段禁欲的时代,还是现代这个纵欲的时代,都以荒诞式的手法,描述了兄弟相残的惨烈人性异化。文章主要从荒诞的审美范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方面来探讨小说《兄弟》中的人物——李光头和宋钢的性格塑造。  相似文献   
96.
薛舒长篇非虚构文学《远去的人》的文学价值一方面体现为对于父亲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状况的真切展示,另一方面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于父亲真实人性世界那样一种颇具精神分析深度的挖掘与表现上。渗透于其中的,是作家对于当下时代亲情伦理问题的焦虑与思考。  相似文献   
97.
焦虑一直是苔丝的精神特质.焦虑的苔丝不仅反映了托马斯·哈代的焦虑心相,更是投射出一个19世纪末焦虑弥漫的英国社会.文章以双重维度,即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全面解读苔丝的焦虑与防御,力图解码其焦虑形成的生理内因与文化外因.  相似文献   
98.
莫里森的<宠儿>展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侧面,每一个主要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压抑对过去历史的记忆.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生活在奴隶制下的黑人所遭受的身心摧残.塞丝作为癔症患者的一个主要人物,对其癔症根源、症状以及愈合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奴隶制下黑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莫里森所提出的只有直面历史事实,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  相似文献   
99.
《科学大观园》2012,(15):48-48
西方心理学家们认为男人在35~40岁这段时期是心理上最为煎熬的时期。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专门治疗中年病人,他认为"中年危机"出现的原因是缺少内心的整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个性,所以有中年危机  相似文献   
100.
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大众文化变得日趋多元化,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电信传媒、纸质传媒等共同构筑的大众传媒时代使大众消费主体的审美阈限获得了极度拓展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审美理念的革新,社会性别的转换除荣格所说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情结之外,更包含深刻的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语境的原因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