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20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467篇
系统科学   280篇
丛书文集   614篇
教育与普及   7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6篇
现状及发展   112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4690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89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433篇
  2020年   364篇
  2019年   379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570篇
  2014年   975篇
  2013年   822篇
  2012年   924篇
  2011年   1089篇
  2010年   929篇
  2009年   993篇
  2008年   1130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657篇
  2005年   610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496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80篇
  2000年   462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61.
研究了2种类型的乙烯气相聚合高活性催花剂.用SiO2,MgCl2作复合载体,负载TiCl4制得的SM型催化剂,载体中含w(Ti)为2%~3%,w(Ti3+)为35%~59%,比表面积105~120m2/g,催化活性每小时每克催化剂Ti催化得5.0~5.7kg产物PE(kg·g-1·h-1),聚合动力学曲线为衰减型.用镁粉、卤代烷、四氯化钛为主要组分制备的MG-2型催化剂,载体中w(Ti)为6%~7%,w(Ti3+)为55%~69%,比表面积70~85m2/g,催化活性1.8~2.0kg·g-1·h-1,聚合动力学曲线为平稳型.对SM型催化剂扫描电镜及图象分析得到颗粒平均粒径(d),颗粒长短轴比(dl/ds)及颗粒大小粒径比(dmax/dmin)分别为31μm,1.402,4.1,MG-2型催化剂为33μm,1.524,7.0,相应聚合产物颗粒的d,dl/ds,dmax/dmin,SM型催化剂为247μm,1.295,4.6,MG-2型催化剂为263μm,1.540,9.0.显示出SM催化剂更优良的聚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2.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以及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感染蜚蠊的病理学作了初步研究.经孚尔根—亮绿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吖啶橙染色,发现蜚蠊中肠柱状上皮、盲囊、马氏管和砂囊组织不被蜚蠊浓核病毒感染外,其它几乎所有蜚蠊组织都被病毒感染,并在细胞核内形成孚尔根反应强阳性,派洛宁和吖啶橙好染的均匀物质团.电镜下发现,感染细胞核明显膨大,核内异染色质浓缩并被推向核的边缘,核仁分离并最后消失.核内病毒粒子从发生基质形成、释放,最后使核膜破裂而进入细胞质中.在少量细胞中可见到大片晶格排列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均退化,空泡化  相似文献   
163.
具有任意未知常时滞线性大系统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李雅普诺夫泛函法结合一个二次型不等式建立了时滞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所考虑的时滞可以是任意未知常时滞,故所得结果是时滞无关的.例子比较结果证明,所建立的结果优于文献中给出的结果.同时,给出了例子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64.
硬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切屑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非均匀的显微组织结构,在切削力作用下其剪切变形不是在一个平面内而是在一个有相当厚度的区域内完成,传统的单一剪切平面模型不适合用于这类非连续增强型复合材料的切削分析.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基体的塑性变形始终受到不可塑性变形颗粒的干扰,故在复合材料成屑过程中裂纹的形成和扩展起重要作用,并由此决定了切屑的基本形态.分析了材料进入剪切变形区后发生的非定向连续滑移、剪断和基本稳定滑移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5.
溶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度的FeCu纳米颗粒体,X射线衍射(XRD)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和颗粒的平均粒度,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磁滞回线,涨落场和有效激活体积.“趋近饱和定律”方法求出了样品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利用均匀反磁化模型计算了样品的矫顽力,计算值与测量值基本相符.结果表明,样品的激活体积随颗粒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激活体积与颗粒的平均体积的大小基本属于同一数量级,粒状FeCu纳米颗粒的反磁化基本符合均匀反磁化.  相似文献   
166.
对化学法清洗硅片过程中消除颗粒的机理作了定量的探讨。颗粒的清除是由于化学蚀刻和颗粒与表面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次提出了最浅蚀刻深度和最小蚀刻速度的概念。最浅蚀刻深度可通过颗粒与表面间作用能的关系进行计算。是小蚀刻速度则可通过蚀刻侧形进行计算。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化学法清洗过程和设计高性能清洗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采用两种颗粒尺寸相差悬珠的高速钢粉末进行爆炸烧结机制的研究,发现了明显的“颗粒效应”,烧结过程首先在小颗粒变形量最大的尖角处发生熔化,在冲击波作用下使液体流激烈运动,加速了颗粒的熔化,最后使颗粒相互粘结在一起,达到烧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8.
169.
比较了不同球形度概念对片状化石燃料的描述效果,研究了片状化石燃料球形度变化对其流态化特征的影响.分析了Krumbein球形度为0.1~0.4的京西无烟煤在一台50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如运行床温和炉膛压力大幅度波动、依靠排放冷渣保持稳定运行,揭示了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0.
氮化烧成后硅在刚玉氮化硅材料中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氮化烧成后,硅在刚玉氮化硅材料中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1300℃氮化后,硅的外层包裹着絮状的O'-Sialon;1400℃时,硅颗粒破裂且内部有氮化硅生成;1 500℃时,已没有残留硅保留下来,硅氮化生成了O'-Sialon和氮化硅;1 600℃时,硅氮化完全,其中的杂质相CaO,Fe2O3等富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