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3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在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了气体流量快速变化的瞬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气体流量突变产生沿管线衰减传播的压力波,它在分层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在段塞流中的传播速度。气体流量突变后,不同流型下其压力变化趋势相同。在气体流量突然增加的过程中,出现压力过增量;在气体流量突然下降过程中,出现压力过降量。但是,压力在两种流型中的瞬态变化机理不同,分层流中压力的瞬态变化取决于气体的惯性和可压缩性;段塞流中压力的瞬态变化过程则取决于液塞的惯性和液膜区气体的可压缩性。在气体流量瞬态变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对应准稳态过程未出现的流型。当气体流量突然增加时,在分层流的瞬态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段塞流,在段塞流的瞬态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冲击性增强的高频段塞流;当气体流量突然降低时,在段塞流的瞬态变化过程中则会出现短时间的分层流。  相似文献   
242.
层流冷却中卷取温度精度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针对某热轧厂层流冷却系统的具体情况,从理论和工艺的角度分析了控冷过程中换层别后自适应能力差、尾部温差大和低目标卷取温度精度低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虚拟检测水温、反推减速点、细化层别等相应的优化策略,并介绍了智能控制在控冷过程中的应用·对提高控冷精度,优化生产工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43.
采用贴体坐标系来处理复杂边界,在同位网格中利用SIMPLE算法实现速率场与压力场的耦合,求解了平行平板通道一侧带有移动边界的层流对流换热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换热量发生极值的时刻并不与移动边界移动到极值位置的时刻相对应,而是有一定的相位差,表征运动周期的Sr及运动边界的振幅对通道的换热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相同的时段内,Sr对于壁面总换热量的影响较小,运动边界的振幅对壁面总换热量的影响显著,另外,由于边界的移动,上,下壁面的换热均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244.
245.
本文以轴对称体势流压力分布为基础,用解析法考虑轴对称体在水下狭窄管内运动时流体粘性阻塞效应对流动的影响,导出了对势流计算结果中压力系数的修正公式,从而可计算轴对称体在水下狭窄管内运动时的压力系数。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轴对称水下航行体管内发射研究。  相似文献   
246.
热连轧层流冷却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武钢1700热连轧厂层流冷却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传热学的理论分析,确定了对流换热系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对7种模型结构形式进行了比较,研制了精度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模拟武钢1700连轧层流冷却过程的程序,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247.
以乙二醇为工质,在Re数为250-6000,Pr数为65-90之间的工况范围内,对7根具有不同肋形结构尺寸和肋排列形式的三维内肋管管内对流换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换热最强的三维内肋管与光管相比,在过渡流区换热强化倍数平均可达4.5倍,同时流阻增加约3倍;在层流区换热强化倍数约为2.4倍,而流阻仅增加约0.67倍,三维内肋的肋形结构尺寸和肋排列形式均对三维内肋管内的换热和阻力特性以及层流  相似文献   
248.
管内插入双螺旋丝强化冷凝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竖直管内加装新型双螺旋丝插入物的方法用以强化水蒸气的凝结换热,并在管内入口蒸汽压力为0.143MPa的工况下,对这种双螺旋丝插入物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插入物对于竖直管内冷凝有明显的强化换热作用.最后对双螺旋丝插入物强化竖直管内凝结换热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9.
唐酞峰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6):113-116,121
在对管内流体与管壁的对流传热过程研究及工程应用中,对流给热系数(h)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给热系数h大小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物性参数及流动状态。本文针对管内流体在非常缓慢流动,且流动状态不变条件下,实验研究了流体温度对给热系数的影响。得出管内流体在雷诺数Re=6下的给热系数h受到了流体温度的显著影响;流体温度升高,给热系数增大。管内流体的给热系数h与流体温度T呈拟线性关系,具体的实验数学模型为:h(T)=-18.89 0.8783T。  相似文献   
250.
对具有内热源方腔的稳态层流耦合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三维的数值模拟,采用的模拟代码基于连续介质计算力学的开源库OpenFoam,解决了自然对流换热与固体传热的耦合问题.Ra数的变化从105到109.对外壁面为常温、方腔内充满含体积热源流体的自然对流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场、速度场与非耦合的工况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