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0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本文从“五四狂盛大飙突进的时代特点和诗情的细腻、委婉、含蓄而又畅达以及抒情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论述了《邮吻》不仅是刘大白白话情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早期白话情诗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周易》与文学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它在艺术手法和文学理论上都有许多开创,本文从表现手法、诗歌色彩、语言词汇及寓言故事等方面论述《周易》的文学特色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对于建安文学的主题概括,当代论者一般都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这种看法虽然从表层上看与建安创作的实践相吻合,但实际上却没有反映出建安作家的内在心理,从而把握建安文学的本质。缺点在于,造成作家与作品的分离,主体与主题的分离,个人与时代的分离,它不仅不能解释抒情文学在建安时期空前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4.
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论李季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季是一个辛勤的诗人,他的早期的诗,特别是《王贵与李香香》,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后期的诗,由于面对新的生活而找不到恰当的形式,更由于对形式的误解,终于使他的后期诗歌无法取得比前更大的成果,推及当代其他诗人,无不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和对诗的本质的困惑中,终无所获地走过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5.
严嵩早年隐读于家乡的钤山,写下了不少可读之作,其早期的诗歌风格清丽婉转、冲澹闲远,显然是受到前七子的影响。他的诗歌与当时流行的诗歌风气——山林之气相一致,也是正常的。再加上他隐读山中,诗歌刻意追求清丽恬淡,也与其当时的身份相符  相似文献   
106.
数学与诗歌:历史寻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与诗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分别属于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基于有关数学与诗歌的文献,从几个方面概述了这种联系,试图说明:两种文化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107.
正如大多数人所相信的那样,只要人类不灭,诗歌就不会衰亡。于是有学者认为,我们没必要为新诗的未来担忧,让诗歌按自己的进程自然进化,倡导"新诗二次革命"可能招致拔苗助长的后果。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的确有自己独特的创生机制,对待诗,无法像对待物质产品、科技产品那样,通过对生产程序的设计与控制,进而改变产品  相似文献   
108.
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三方面来考察其相对应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将符号学的三维思维方式应用到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翻译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用符号学的翻译观解释翻译思路,用诗歌文本体现符号学的翻译模式,以期言与意的表达得以理解,达到文化交流、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0.
中英抒情诗歌中都有大量描写月亮的诗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中国历代诗人寄情于描写月亮的诗句,使月亮逐渐成为集体类型化的情感载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月亮情结。西方诗人写月,表现的也是诗人个体的情感,但他们大都是将月亮视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客体,通过月亮形象抒发单一的、直观化的情感。撷取若干以月亮为描写对象的中英抒情诗歌,从形象情境、情景关联、情感投射3个方面进行阐释,探析中英诗人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