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33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用SKW-3型华氏吸仪对中华稻蝗卵发育过程中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研究,并同步用染色法研究了胚胎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72.
季章定 《扬州科技》1996,4(3):45-46
麦套稻是继水稻稻抛秧及水旱直播后发展起来的又一项新的轻型栽培技术,它比抛秧更加省本,省工,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73.
记述来自云南的拟裸蝗属Conophymacris Willemse 1933一新种:楚雄拟裸蝗Conophymacris chuxiong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无脊椎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574.
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稻作发展的历史、地理和语文等方面,探讨了北宋真宗年间引进的占城稻对中国稻作的影响,认为 城稻的引进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原有一季晚粳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早籼,为明清时期双季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5.
本文研究了稻水象甲的分布特点、年发生规律 ,生活史、发生时间、各世代增殖倍数、各代虫源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稻水象甲危害与损失关系、农业防治防治策略与药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76.
菊蝗和黄佛蝗三个种染色体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菊蝗属(PhlaeobidaI.Bol)2个种(黄纹菊蝗P.chloronemaLiang和海南菊蝗P.hainancnsisBietChen)和黄佛蝗属(ChlorophlaeobaRaemm)1个种(长翅黄佛蝗C.longusalaZheng)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菊蝗属两个种染色体数目相同2n♂=21,分组形式相同,均为3L,6M,1S,X,而黄佛蝗属的长翅黄佛蝗染色体数目2n♂=23,分组形式:2L,7M,2S,X,反映了属间染色体组型有差异.另外两种菊蝗C带带型不同,说明C带带型在种间区分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7.
578.
楝属植物质杀虫剂对中华稻蝗生物活性研究(Ⅰ)拒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拒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楝属中的三种植物质杀虫剂的各种抽提物对中华稻蝗(Oxrya chinensis Thunbery)不同龄期均具有拒食作用.印楝油(印度产)在0.2%浓度下拒食率可达80.46%.在苦楝抽提物中,以吉楝果甲醇抽提物拒食活性最强,“MeOH C.B.”和“CB—G”在1%浓度下拒食率均达95%以上.印楝种子水悬液和川糖果水悬液对稻蝗拒食作用,也显示出较高的效果.试验说明,应用这些植物质杀虫剂防治蝗虫具有很大的潜力,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579.
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转移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 (Zoll. etMor. exSteud.))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高度的抗病性, 为转移这种抗病性, 进行了栽培稻+疣粒野生稻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以软X射线处理过的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作供体, 来源于栽培稻品种02428的原生质体经碘乙酰胺(IOA)失活后作受体, 采用PEG法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 由于代谢功能互补, 融合物经培养后得到623块愈伤组织, 最终分化出72株再生植株. 这些融合植株形态上与栽培稻接近,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了杂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表明, 融合杂种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7~38条之间变化. 在成株期对融合植株进行了白叶枯病接种鉴定, 结果显示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成功地转移到栽培稻中.  相似文献   
580.
通过腺体标本制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和光镜观察,研究了中华稻蝗成虫的雄性附腺和储精囊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附腺由15对(8对乳白管,7对透明管)一端开口于射精管,另一端封闭的腺管组成其组织由里到外为上皮层、底膜、肌肉层和结缔组织膜,并按上皮细胞,分泌物将乳白腺管分为酸性腺管和颗粒腺管,透明腺管分为碱性腺管、粘液性腺管和混合性腺管.这些腺管于成虫前后期在大小、上皮细胞、分泌物发生一些变化.精子在储精囊中成团分布,储精囊具柱状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底膜和肌肉层较发达,围脏膜中有气管,其盲端和中后段组织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