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58篇
教育与普及   31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三疣梭子蟹二茬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面积 6.67 hm2海水池塘中,共放养二茬三疣梭子蟹苗 61× 104只,二茬均经过 90~ 95 d的饲养,共收获 19 063 kg,单产 2858 kg/hm2,盈利 189 731元.  相似文献   
392.
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非洲栽培稻(Oryza glo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但结实率很低(0.32%~1.97%)。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观察发现,非洲栽培稻的花粉能在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柱头上萌发,萌发率仅为0.18%~0.56%,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慢,发生的受精频率比较低。以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为母本,以非洲栽培稻为父本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两间比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达到5.70%~8.86%。观察其胚胎学表现,非洲栽培稻的花粉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频率高达12.81%~14.56%,花粉管在柱头内伸长速度较快,发生的受精频率比较高。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桥梁,更容易将非洲栽培稻的遗传物质引入普通栽培稻。  相似文献   
393.
1、催芽技术;2、科学移栽;3、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394.
应用光镜观察了中华稻蝗受精囊及受精囊管的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蝗受精囊由内向外依次为内膜层、上皮层、底膜、结缔组织、肌肉层和围脏膜,可见许多的排出小管穿过内膜层,开口于囊腔,肌肉层中纵肌环肌交杂排列,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95.
魏美玉 《武夷科学》2002,18(1):325-325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相似文献   
396.
杂交稻具穗大粒多优势,但空壳粒多。喷施BA显著地降低杂交稻空壳粒和增加谷粒重量。三十烷醇对降低杂交稻空壳粒也有效果,对千粒重无明显影响。喷施GA、GA与磷或硼肥混合液,不同程度地降低杂交稻空壳粒,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乙烯利穗部处理,千粒重与对照持平或略有下降,但可促使结实粒增多。  相似文献   
397.
稻蝗属部分种类染色体性状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支序系统学分析程序Hennig86V1.5对我国分布的稻蝗属的部分种类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染色体相对长度的方差和各杂色体异染色质的相对含量,确定各染色体相对长度相等,不含异染色质的种类为假想的最原始种类从而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7种蝗虫中,中华稻蝗最原始,上海稻蝗和发蝗的相似程度最大,黄股稻蝗双带稻蝗和小稻蝗相似,山稻蝗最进化,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398.
张华 《汉中科技》2008,(2):26-26
为筛选稻茬免耕麦出高效除草剂,本试验设计克芜踪、杰除2个处理,以清水作对照,进行2种除草剂防效对比试验。结果:克芜踪处理成活杂草鲜重18.1克,防效92.4%;杰除处理存活杂草鲜重46.9克,防效80.3%;对照存在杂草鲜重238.5克。结论:两种除草剂均可以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99.
以核DNA 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稻蝗属部分物种种间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获得的7种稻蝗ITS1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使用频率和变异位点统计计算,分析种间核DNA变异,并用芋蝗作为外类群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进化树。实验共获得ITS1序列381bp,其中变异位点48个,占所测序列的12.6%,碱基组成分析显示AT含量低于GC含量,与mtDNA富含AT的特征明显不同;核苷酸变异位点统计结果显示,稻蝗属不同种间核苷酸替换数最高为36个,发生在小稻蝗与山稻蝗之间,变异率达11.18%;而无齿稻蝗与短翅稻蝗具有相同的ITS1区序列,彼此之间没有变异。系统发育树显示,小稻蝗和其他稻蝗之间的关系相对较远,是分化较大的种类;日本稻蝗和海南稻蝗与山稻蝗、短翅稻蝗和无齿稻蝗与中华稻蝗关系较近,分别构成一个聚类簇;但是两两种之间的聚类置信度不高,种间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400.
在当代全球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重新看到了传统有机种植的价值和魅力。中国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生态的种植方式和独特的耕种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介绍了遗产所在地自古以来的耕种方式及政府保护措施,分析了当地居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本土农业形态;并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创造经济利益,同时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最后,从文化基质、生态要素、土地效能、景观风貌和产业集成五个方面阐述稻鱼共生文化系统对现代生态种植及旅游产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