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58篇
教育与普及   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田间调查表明,田间稻曲病菌菌核形成量,其幅度每亩为0~318粒,每亩加权平均为18.69~36.75粒。自然条件下越冬后菌核到早稻孕穗时,其萌发率旱田、水田分别为60.6%和22.8%。室内高湿培养二年总萌发率高达98%其中第一年萌发率为77.2%第二年为20.8%。菌核形成子座必需有一定光照。高湿、25℃、光照条件最有利菌核萌发,形成子座和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度变化同光、暗条件和子座成熟度有关。子囊孢子易萌发直接在孢子两端形成小孢子。加水稻花器或0.5%葡萄糖液能显著地促使子囊孢子快速萌发并形成多个小孢子。该小孢子通过直接形成侵染钉或先形成芽管,附着孢然后侵染水稻。侵染主要集中在处于破口前期的水稻柱头的乳头上。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甲基异柳磷大量用于防治稻瘿蚊,各地报道施用甲基异柳磷会引起稻飞虱大量发生.为了探讨甲基异柳磷诱发褐稻虱再增猖獗的原因,本文就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2000倍液对褐稻虱的防治效果平均只有50%,4000倍以上防治效果都在35%以下.甲基异柳磷2000倍,4000倍液对褐稻虱天敌杀伤力达100%,6000倍液达90%以上.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差异很大,是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3.
通过不同类型小麦的播期试验和对冀、鲁、豫、皖、苏调查表明:“黄淮冬麦区”的晚茬麦在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3.2℃,冬前0℃以上积温在400℃以下种植偏春性类型品种,一般比种植冬性类型品种增产7.6—13.1%,最高可增产29.4%。种植冬性早熟类型品种可提前3—5天成熟,为秋粮早播、丰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豫南稻区麦茬水稻产量较低,其重要原因是肥料不足。在小麦、水稻两茬作物之间种植一茬绿肥,每亩可获得鲜草1000—3000公斤,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显着效果。麦收后种植绿肥,解决了水稻肥料不足的矛盾,开辟了一条有机肥发展水稻生产的新途径。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柽麻,绿豆,细绿萍等绿肥作物的适应性强,鲜草产量高,适宜于麦茬水稻掩青作底肥。  相似文献   
35.
本文用一个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描述了稻、麦的分蘖过程,得到了解的表达形式并证明了它的唯一性,最后给出了稻、麦亩产量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36.
《科技成果纵横》2005,(4):59-60
该品种是常规粳型早稻新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水平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120天,高91.6cm,穗长20cm,平均每穗总粒数86粒,千粒重30.4g,糙米率81.8%,整精米率62.8%.直链淀粉含量15%,胶稠度90mm,抗胡麻叶斑病,抗穗茎瘟病,适应性广,适于黄淮海地区(豫、鲁西南、秦岭以南,晋南,皖中北,苏北等地)的早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37.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的稻田养鸭模式以及现行的水稻单一栽培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最后提出了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38.
宋代的双季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9.
魏美玉  赵士熙 《武夷科学》2002,18(1):146-150
稻粉虱若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 :(1)频次分布检验结果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 ;(2 )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 ;(3) Iwao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 =0 .76 5 5 + 1.6 778m,属于聚集分布。在空间分布型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资料代换模式、Iwao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40.
稻水象甲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山上主要分布在表层上 3厘米以内。在稻周围中的水平分布 ,幼虫近稻根处多 ,远离稻根少 ;土茧分布在 12厘米范围内差异比明显。其垂直分布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土表 6厘米内 ,土茧 95 %以上分布在离土表 3厘米内 ,幼虫结茧有向上爬习性。用 Iwao的平均密度的平均拥挤度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世代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型 ,其结果表明成虫是具密度依赖的聚集分布。通过 Taylor的指数回归式参数初步确定了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