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通过对唐代科举与诗歌互动关系的剖析,可以发现唐诗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主导性,以及科举考试、举子们科场之外的社会活动和创作行为对诗歌及其理论的创造和发展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代鼎甲进士历经科考、乡试、会试等高淘汰率考试的选拔后,在殿试的排名中却间或受其姓名、相貌、帝梦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名次发生意外的改变。三鼎甲排名的偶然性是由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所决定。这种现象为助长明代科举考试中的迷信之风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3.
"权停贡举"是皇帝的一个诏令,意即暂停科举考试。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北宋前半段得到了频繁使用。暂停期多是一年。北宋开国之初,基本沿袭了唐、五代的制度。科举考试也承前制,每年都举行。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科举考试的周期不再固定为一年,而是两年、三年、四年都有,甚至五年不开科。朝廷会根据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需要,下达"权停贡举"的诏令。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正式规定三年为一个考试周期。此后,北宋一朝不再有"权停贡举"的诏令。  相似文献   
14.
杨键 《科学大观园》2014,(21):69-69
<正>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  相似文献   
15.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16.
李双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98-199
在古代中国,科举与学校均曾扮演着选拔官员的职能,二者关系曾出现过三种形态:即科举与学校并行选官、学校取代科举、学校为科举服务,其中后者为二者关系的主流。科举能控制学校,是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的养士政策和读书做官具有职业优势这双重因素共同造成,其结果是“学而优则仕”。而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务员考试和高等教育发挥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二者如何协调发展,也可从科举与考试的关系中汲取经验。  相似文献   
17.
民国前期,山东潍县走上了早期工业化道路,而周边县份却仍深陷于传统经济之中.这种经济分流发轫于清朝中叶,当时潍县商业已比较发达,为其近代早期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潍县商业发达的原因除交通优越、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追求利润等经济因素外,还有更深层面的社会原因.科举的失意和因捐纳造成的商人社会地位的上升,使潍县社会阶层构成与邻县有着很大不同,潍县社会观念因之由"重农"转为"重商",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对科举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包括对只会作八股文的进士进行批判、揭露科举考试执行过程中的黑暗现象等方面,有的作品甚至出现了否定科举道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