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正>为了揭示油茶幼苗的生长规律,为培育油茶苗的丰产措施提供依据,笔者观测、记录了油茶幼苗地下和地上部分的生长过程。首先,在苗圃地上设置三块面积各为1m~2的样方,每块样方中有代表性地选5株幼苗分别编号,并定期统计幼苗出土株数。此外,在固定的667m~2苗床中顺序挖取10~20株幼苗,在室内观测并分别记载幼苗的茎高和根长,绘下幼苗图。油茶种子萌动和幼苗出土过程:12月撒播,次年3月下旬开始萌动,胚根突破种壳形成初生根。10天后见土表出现隆起的辐射状裂缝,此时的实生根平均长度为6cm,根茎粗1.5mm。萌动后第15天幼苗开始陆续出土。幼苗出土时间先后不一,最早和最迟出土相隔两个多月。幼苗出土后茎、叶生长  相似文献   
632.
用不同浓度的Hg^2 处理豌豆种子,研究其对种子活力、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Hg^2 能降低种子活力,抑制幼苗生长,当Hg^2 浓度为10^-5,10^-4,10^-3mol/L时,种子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25.08%,51.05%和76.11%,单株鲜重降低19.64%,42.86%和67.86%.随Hg^2 浓度的升高,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当Hg^2 浓度为10^-4,10^-3mol/L时,根系活力分别下降16.98%和48.58%,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下降16.06%和22.70%,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19.55%和13.69%,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19.28%和22.25%;豌豆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Hg^2 浓度为10^-3mol/L时,MDA的含量比对照组增加85.6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当Hg^2 浓度为10^-5mol/L时,SOD活性达到最大,比对照组提高20.0%;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当Hg^2 浓度为10^-3mol/L时,POD活性比对照组提高96.31%,CAT活性比对照组降低21.80%.随Hg^2 浓度的升高,根系过氧化物同工酶的表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33.
松幼苗和幼树离体枝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松树幼苗和幼树离体枝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反应,表明组织褐变、失水萎蔫为病害外部症状表现标志;2月龄苗对线虫侵染的反应快速敏感,组织细胞褐变坏死反应明显。而茎已完全木质化的1 年生松幼苗和4~5年生幼树离体枝感染松材线虫后,外部症状表现为发病叶褪绿、变红褐色或褐色且萎蔫,症状首先出现在叶基部,很快向叶尖扩展,至整个针叶枯萎死亡。叶部症状的出现标志病害进入发展晚期,寄主已接近完全死亡,茎内失水和细胞褐变坏死已广泛发生。组织细胞褐变坏死反应则直接与线虫的迁移扩散、分布和数量有关。肉眼可见的皮层和髓的褐变通常发生在线虫出现之后,其褐变程度与线虫的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34.
UV-B和NO对胞壁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玉米幼苗叶片细胞壁中蛋白组分、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析检测,证明UV-B光胁迫下,内、外源NO作为UV-B辐射光氧化胁迫的信使负责胁迫信号的转导,激活细胞壁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致使细胞壁共价键结合蛋白,积累,从而钝化许多功能蛋白质的活力.而没有UV-B光胁迫时,适量的内、外源NO是抑制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有效抗胁迫分子,保证细胞壁中足量离子结合和游离蛋白质量分数,维持细胞壁中活跃的代谢功能.因此,在细胞壁中,一氧化氮能够介导UV-B辐射对细胞壁中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影响,为转导增强UV-B光胁迫的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635.
利用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对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球悬铃木具有较长的子叶节区,几乎占幼苗下胚轴的全部;根端为外始式二原型(或真二原假四原)辐射中柱;子叶节区下部的结构较原始,具有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中部出现具髓的中始式二原型管状中柱阶段;上部与茎...  相似文献   
636.
为明晰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生长适应策略,探讨利用不同土壤处理方式调控植株幼苗生长发育和提高人工育苗效率的可能。将苗圃土壤分别设置为平床深耕、起垄和平床浅耕三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当年生胡杨幼苗生长季的生长动态和根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月份是胡杨幼苗生长关键期,比根长能够作为反映其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土壤处理方式影响着胡杨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以及根系形态,深耕对幼苗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这对胡杨苗圃土壤处理方式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7.
变温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变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竹类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特性,以及幼苗1~5片叶展叶时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竹类植物实生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采集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乡的毛竹种子,在实验室培养箱中育苗,设定7个变温处理[24 h内设置2个不同的昼夜温度(时长为12 h/12 h)组合 ]:29 ℃/15 ℃(T1),28 ℃/16 ℃(T2),27 ℃/17 ℃(T3),26 ℃/18 ℃(T4),25 ℃/19 ℃(T5),24 ℃/20 ℃(T6),23 ℃/21 ℃(T7)和1个恒温处理22 ℃/22 ℃(T8)。每隔12 h详细观测每个变温处理下每粒种子萌发时间、1~5片真叶展叶时间和叶下高,并测量叶片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质量、根系形态、叶表面微形态、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结果】①在不同变温处理下,毛竹种子的萌发率均在50%以上;结合毛竹种子萌发的发芽势,发现T4—T7的种子发芽势高于30%;从T1—T8,毛竹种子的平均萌发时间逐渐缩短。②不同变温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到第5片叶展叶时间逐渐延长;T6—T8处理下幼苗展叶时间和展叶数量都相对集中;同一培养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至第5片叶的叶下高和展叶面积逐渐增加,温差越大毛竹幼苗叶下高越高;第3片叶后叶片的发育速率趋于稳定;温差越大,毛竹幼苗生物量也越大;根系在T3—T6处理下发育更好。③随着温差减小,毛竹叶片下表皮乳突和表皮毛数量逐渐变多,同一处理下的第1片叶到第5片叶,下表皮的乳突和表皮毛数量也逐渐变多;从T1—T8,毛竹幼苗叶下表皮气孔呈列排布,气孔表观形态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孔密度最高值主要集中在T5。【结论】26 ℃/18 ℃(T4),25 ℃/19 ℃(T5),24 ℃/20 ℃(T6)变温处理更利于促进毛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综合幼苗的叶下高、叶片面积、发育速率、生物量、根系和气孔密度等各项指标,这3个组合变温处理更适宜幼苗总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38.
幼苗期夏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封顶现象,为探究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封顶现象的破除作用,以1年生夏橡播种苗木为研究对象,在夏橡封顶时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IAA.通过对夏橡生长特性、光合特性的测定,运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及沃勒-邓肯对比分析在喷施不同质量浓度IAA后幼苗期夏橡生长特性与叶片光合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喷施IAA提高了夏橡光合特性日变化指标Gs、Tr及Ci,进而提高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低质量浓度IAA处理下幼苗期夏橡Pn下午峰值提前,高质量浓度处理后光合“午休”现象消失;IAA处理对于延缓Pn下降有一定作用,质量浓度为60 mg/L的IAA处理时Pn最大;IAA处理前期主要受气孔限制,后期以非气孔限制为主.得出结论:IAA的喷施会提高夏橡幼苗的Pn,延缓Pn的下降,此外IAA质量浓度为100~120 mg/L时,破除幼苗期夏橡封顶现象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39.
以苦荞品种西荞1号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pH值和铝离子浓度的培养液,研究酸和铝胁迫对苦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苦荞种子的发芽势呈现上升趋势,但发芽率受pH值影响较小;相较于其他pH值,幼苗在pH值为3.5的溶液中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的铝离子溶液可以促进苦荞种子的发芽势,高浓度的铝离子溶液对发芽势无显著影响;随着铝离子浓度增加,对幼苗根部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将为深入研究苦荞对酸和铝胁迫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0.
许多作物种子含糖量及其他营养成份随老化而降低,从而影响品质和植株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种子贮藏期间加速老化对种子可溶性糖、脂肪酸、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及幼苗生长情况。参试大豆品种3个,置于37℃高温下处理20、40、60、80天,以及在48℃高温下处理48小时,以常温(18~20℃)贮存大豆作对照。加速种子老化使大豆种子可溶性含量糖明显降低,脂肪酸和蛋白质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萌发率及个体发育受到高温处理的严重影响,特别是随着老化时间延长及温度升高,影响程度更为明显。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对加速老化的反应差异,其中以山东1号可溶性糖下降最多,达13~3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