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0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历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这种另类禅诗,却从正面直接揭示了王维的复杂心理世界。它的风格很近似于白居易的宗教诗风格,这是王维诗作当中并不常见的。王维既不是"诗家佛陀",也不是"诗家菩提",而是一个普通的"学佛者",他的一生都没能解脱,他只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儒士文人。  相似文献   
32.
论魏晋禅代     
在司马氏“作家门”和实现禅代的过程中,如下三个环节显得特别重要:一是掌握军队,特别是严密地控制京师中央军,运用军事的和暴力的手段严厉地打击政敌。二是充分发挥家族的影响力,利用政治权势和各种关系,蓄意培植亲信,组合势力集团。三是在祭祀典礼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大做文章,借以提升司马氏的位望,深化其执政地位,进而缔造新皇权。  相似文献   
33.
徐凤 《科技信息》2007,(20):212-213
“どぅひ”一词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日语日常用语的“润滑油”,不仅具有超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蕴含。本文主要从日本人的禅宗思想中“以心传心”这一文化视角来探讨“どぅひ”之类的词语在日语语言交际中“如鱼得水,顺风行船”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4.
夏荥 《科技信息》2011,(24):I0156-I0157
一、引言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其诗作内容十分丰富,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田园系诗作,《鸟鸣涧》就是其中的一首。(高佳,2003:26)二、分析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此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充满诗  相似文献   
35.
尹逸如 《科技资讯》2011,(22):213-213,215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在他的诗作中有一类禅理诗,语言平实却又散发着理性的光辉。由他的这类诗作,就其源头,我们可以联系到当时盛行的禅学——洪州禅。本文就白居易的诗和洪州禅的禅学理论作了一些比对,希望从中对白诗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6.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相似文献   
37.
杨倩 《科技资讯》2011,(9):224-224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相似文献   
38.
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上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南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同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  相似文献   
39.
孙欣 《世界博览》2010,(2):68-69
尹朝阳用近乎颠覆的方式“转译”了隐藏于图像的真实,由此,“视觉真实”不再是众人和作品之间的唯一联系。  相似文献   
40.
古代诗歌中云的意象的运用常被赋予丰富的寓意,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思维情感和文化意识的多重融合。当“云”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在诗歌中时,它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其原始的本初意义,表现了诗人寄寓其中的深层意蕴,具有超凡的情感感染力与引人入胜的艺术理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