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12篇
  免费   569篇
  国内免费   1556篇
系统科学   1719篇
丛书文集   2392篇
教育与普及   15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49篇
现状及发展   251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55355篇
  2024年   260篇
  2023年   1001篇
  2022年   898篇
  2021年   840篇
  2020年   677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703篇
  2015年   1356篇
  2014年   3376篇
  2013年   2917篇
  2012年   3877篇
  2011年   4234篇
  2010年   4317篇
  2009年   4533篇
  2008年   4716篇
  2007年   4702篇
  2006年   3548篇
  2005年   3172篇
  2004年   2403篇
  2003年   2069篇
  2002年   1939篇
  2001年   1840篇
  2000年   1368篇
  1999年   1048篇
  1998年   830篇
  1997年   698篇
  1996年   607篇
  1995年   515篇
  1994年   648篇
  1993年   293篇
  1992年   291篇
  1991年   596篇
  1990年   658篇
  1989年   441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0年   5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根据通化市长白山生态经济开发工程总体规划,结合辉南县长白山区资源优势,以自然沟为依托,依据、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发“绿、野、特、珍”产品为内容,变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2.
103.
本文通过具体详实的事例,说明了情报信息在企业、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它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相似文献   
104.
《上海信息化》2002,(1):13-13
  相似文献   
105.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上海从1999年开始建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2001年又启动了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将使上海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机构改革从未间断,目的只有一条,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今后,为了充分实施WTO原则和我们的承诺,政府会加大改革力度,协调各部门的行动,采取更加透明的决策手段,按市场原则进行调控,简化审批程序等,目的是创造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建设电子政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世界上较成功的电  相似文献   
107.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推进南汇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是一条有效途径,我区农业住处化工作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08.
500强带风挟雷,从空中,从水上,从地下,大张旗鼓或悄无声息地来了…… 一个世纪以前,11个列强把带血的刺刀架在同一个主权国家的脖子上 强迫其签订了《辛丑条约》——人类历史上最不平等的条约之一,从此改变了一个古老文明的运行轨迹。而这个世纪的开端,我们主动推开了世界的大门,加入了世贸组织,500强蜂拥而入。  相似文献   
109.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WTO原则之一,是当代国际私法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在客观上绝对存在着一个“最适应”的法律与之相适应,加强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认识,并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以解决WTO协议规则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纷繁复杂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0.
谭嗣同是戊戌维新派的杰出代表 ,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伟大的爱国者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本文主要探讨谭嗣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