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阳光对蚕豆吸收磷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继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3):120-122
应用 32 P示踪研究蚕豆的磷素吸收情况 ,结果表明 :蚕豆幼苗在光照条件下所吸收的磷素营养明显大于黑暗条件 ,并随时间延长差异增大 .在黑暗处理后 ,即使再让阳光照射植株 ,其对磷素营养的吸收也将下降 .并且两组的叶、茎、根及整株差异都为显著 .磷素在蚕豆植株中的分配为根 >茎 >叶 .光照组叶片吸收的 32 P量占全株的百分数大于黑暗组 ,两组叶片的吸收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2.
陇东旱塬区土壤磷素养分利用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旱塬区,根据多点小区试验数据,应用两种计算土壤养分校正系数的方法,进行了黄绵土小麦对土壤磷素养分校正系数的研究,采用12种数学模型研究出了小麦土壤磷素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速效磷间的最佳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土壤磷素校正系数与速效磷含量之间均以幂函数(y=a.xb)相关性最好,为适应田间地头手工计算,这种相关性又可简化用两段直线描述,直线与曲线的拟合好,R2值在0.8以上。图8,表3,参5。 相似文献
33.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配施促腐剂效应研究 Ⅱ.对土壤磷素和钾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磷素和钾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磷素和钾素供应水平。小麦生长期间,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磷素的转化表现为前期净释放、中期净固持、后期净释放;钾素的转化则表现为前期大量释放,中、后期释放量逐次减少。在调节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磷素和钾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34.
孙玉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0-11
寒地稻田施用土壤磷素活化剂,可以使不同磷素水平的处理增产2.5% ̄23.9%,改善土壤氮,磷化肥用量配比,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土壤磷素活化。 相似文献
35.
丘陵区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营养元素,农地磷肥过量施入造成的磷流失导致水污染问题引起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紫色土集中分布的四川盆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农业非点源污染显著等特点,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坡耕地)下的典型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开展磷素等温吸附解吸热力学实验,并结合Langmuir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紫色土对磷素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林地土壤磷素最大吸附量(Qm)及磷吸附缓冲容量(MBC)高于同类型紫色土农地土壤;林地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低于农地;农地磷素释放风险高于林地.相较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磷素最大吸附量、吸附缓冲容量低,但磷素解吸能力较高,表明酸性紫色土磷素释放风险较大.多重相关分析表明,尽管不同类型紫色土pH、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对磷素吸附解吸并无单一的显著影响,从而无法针对所有3种土壤找出其影响磷素吸附解吸的共性因素,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pH、土壤质地及土壤总磷含量对磷素吸附解吸特性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6.
福建杉木林下红壤的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全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2):39-44
通过对福杉木林下红壤的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杉林林下红壤的磷素吸附容量大,吸磷能力强,且吸附的磷素较难解吸。土壤磷素吸附量和吸附能与pH、吸湿水及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与有机质,有效磷,全磷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7.
低聚合度聚磷酸铵是一种高效缓释水溶性磷肥,为了研究聚磷酸铵在土壤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磷素转移规律,利用内蒙古、新疆、贵州、陕西渭南和陕西榆林共五种不同土壤,分别加入等量的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通过土柱淋洗的方法研究聚磷酸铵在不同土壤中磷素转移规律,为低聚合度聚磷酸铵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8.
基质吸附是生物滞留设施去除雨水径流磷素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体积比2:1砂土混合基质为研究对象,探讨砂土混合基质吸附雨水径流中磷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分析竞争吸附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原状表层土,砂土混合基质中砂砾、粉粒和粘粒占比分别为原状土的4.18倍、0.28倍和0.35倍,工程砂和原状土混合可提高基质渗透性能;砂土混合基质磷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最大静态吸附量为2 470.733 mg/kg,以化学吸附为主,且不易解吸;雨水径流中Cl-、SO42-和NO3-的竞争吸附对砂土混合基质磷吸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砂土混合基质可促进雨水下渗,并强化磷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39.
三峡工程作为长江开发的关键工程,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成库后的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水体富营养化是库区水环境安全的主要隐患。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作为特殊的淹水土壤,受库水周期性的淹没、冲刷、淤积,将会成为包括磷在内的水体污染物的源和汇。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这一特殊淹水土壤中磷素源-汇功能转换及其机理进行阐述,旨在为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0.
土壤磷素流失强度评价对于控制面源磷素流失,降低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极为重要。为了探索一套有效的评价方法,该文对土壤磷素流失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对土壤磷素循环及背景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土壤磷素流失强度评价模型。将模型运用于江苏省土壤普查样本的算例结果显示,96.7%的学习样本拟合相对误差小于0.3,预测相对误差均在0.4以内。结果表明,模型是精确的,可以用于实际土壤磷素流失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