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58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1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21.
The origin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Late Tertiary (Neogene) Red Clay Formation in northernChina had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A new mollusk recordfrom the Xifeng red clay (red-earth) sequence in the centralLoess Plateau provides the biological evidence for addressingquestions of its origin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 Thestudy of composition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 of seventymollusk fossil assemblages reveals the initial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red clay formation, avoiding the effect ofpost-deposited alter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of identi-fiable mollusk species are composed of terrestrial taxa, mostof them are the common species found in the overlying Qua-ternary Ioess-paleosol sequence. Most of fossil individualspreserved in the red clay strata are in living conditions basedon the investigation of fieldwork, indicating the originalpopulation. Thus, the mollusk fossil assemblages can be usedas an indicator of primary environment of the red clay for-mation. The mollusk record from the Xifeng red clay se-quence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red clay is an aeolian ori-gin, similar to the overlying Quaternary loess deposits. Ourdata also reveal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tXifeng from 6.2--2.4 Ma, which is coupled in phase with th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ctic ice sheets and theproc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 Both may be the majorcause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the late Tertiary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922.
辽西丘陵缺水区地下水赋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碳酸盐岩类裂隙溶隙水,碎屑岩类型裂隙孔隙水和断裂充水带的赋水规律。根据其地下水的赋存特点、找水经验和勘探成果,对碳酸盐岩类裂隙溶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断裂充水带利用物探方法进行选取井位、找水模式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23.
从气候变化和地形影响两个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南部晚更新世地层中西部丘陵区的下蜀黄土与东部平原区的硬粘土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二者的物质来源都是末次冰期盛冰期由风力搬运堆积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24.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经研究发现,这些碳酸盐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其沉积相包括滨湖亚相、生物浅滩亚相、滩缘亚相和半深湖亚相。生物浅滩具有分布范围广阔、顶面平坦、进程迅速、前斜坡明显、沉积旋回发育、沉积厚度较小但稳定的特征。在快速进程的过程中,浅滩表面水体循环不畅并逐渐淡化,从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早成岩期孔隙中沉淀的方解石是岩石的主要胶结物和灰质成分。生物浅滩的这种沉积和成岩特征对该段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25.
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何良彪 《科学通报》1997,42(7):730-734
粘土矿物特征为源区母岩岩性和形成时的风化环境特征所控制.黄河与长江其物源区母岩岩性和风化环境均有明显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对中国海沉积物的来源和整个中国海的沉积区划分分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在探求这些差异.本文拟从矿物化学方面做些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想揭示黄河与长江其粘土矿物在化学特征方面有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926.
利用高真空重量法测定子凹凸棒粘土吸附剂对水和乙醇的吸附量,得出各工质对的理论制冷量。并通过模拟的制冷实验装置,测定了各工质对的实际制冷效果。  相似文献   
927.
自长江口向南至浙闽的东海近岸海域展布一条连续的细粒沉积物带,该带对现代河口海岸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阐述长江口、杭州湾、浙中沿岸和温州湾的区域背景以及重矿物、粘土矿物组份的基础上,运用 Q 型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四个区域和苏北废黄河口的矿物组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与粗粒物质伴生的重矿物分布除紧邻的长江口与杭州湾外均显示突出的区域个性,反映区域地质背景的烙印,沿岸输移作用很弱。但是主要与细粒物质伴生的粘土矿物分布呈现极佳的相似性,存在泥沙补给的同源联系。产生这种物质联系的主要因素是长江入海悬沙以南下沿岸流为载体向浙闽海岸的扩散输移。  相似文献   
928.
华北北部晚寒武世碳酸盐岩等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生 《科学通报》1992,37(12):1118-1118
在详细的室内外地层学、岩石学及沉积学研究基础上,作者将本区晚寒武世广泛发育的类型丰富的碳酸盐岩地层划分为五个三级旋回,通过分析对比及对这些沉积旋回主要控制因素的讨论,认为这些对应沉积旋回分别具有等时性意义,通过对对应沉积旋回及其中广泛分布的风暴岩分析对比,认为对应旋回及半旋回沉积及其中的风暴沉积可以作为等时性标志层,并利用旋回Ⅲ下半旋回沉积及其中的一期风暴岩作了高精度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929.
粘土中横向荷载桩的P-Y曲线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各种粘土横向荷载桩P-Y曲线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应用上指出了本文作者提出的P-Y曲线法与其它各种方法的差异,经过对比,得出了这种新的P-Y曲线法更适用于粘土中横向荷载桩的分析和计算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30.
本文应用岩石热解色谱技术,对未成熟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进行了人工热解模拟热演化实验,得到了较有效的结果。利用岩石热解分析中最高热解峰温可以迅速地划分碳酸盐岩有机质的不同热演化阶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信的。应用有机质降解潜率可以了解各演化阶段有机质热降解产烃的效率,预测生油气潜力。从获得的地球化学信息来看,这种方法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