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02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293篇 |
教育与普及 | 22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5篇 |
现状及发展 | 23篇 |
综合类 | 57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22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71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62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175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191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187篇 |
1997年 | 160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185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34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00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随着铜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在给电力物资生产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供配电系统的投资成本,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供配电系统中,利用铝材代替铜材降低设备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配电工程的投资成本,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但铝材与铜材在理化性能上有较大差异,“铝代铜“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电力设备及物资.本文以铜、铝理化性能和电气性能特点为依据,对“铝代铜“在配电柜中的运用优势及适用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32.
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电脉冲作用下Al-5%Cu熔体内电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在熔体表层附近较强,随着熔体深度的增加,电场强度逐渐减弱;电极电阻率越小,电脉冲在熔体内部形成的电场强度越大,电极电阻率越大,电脉冲在熔体内部形成的电场强度越小;两电极间距越大,熔体内部电场强度越弱,越有利于电场强度的均匀分布;对于电极电阻率与熔体电阻率相近的情况下,电极插深对熔体内电场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33.
234.
235.
采用沉淀法制得球形单分散Bi2O3纳米粒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球形单分散Bi2O3/Cu-O-Cr核壳结构复合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所合成材料的成分组成、晶体结构、微现形貌以及颗粒尺寸,并对Bi2Oa/Cu-O-Cr核壳结构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包覆前先对Bi2O3粒子进行表面铵离子(NH4^+)功能化是形成均匀核壳纳米结构的关键;铜铬包覆层以氨配合物的形式包在Bi2O3粒子表面,形成棱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度为78nm.核厚为60nm. 相似文献
236.
粘贴碳纤维对提高桥梁承载力具有很强的作用,本文对碳纤维本身优缺点和在加固中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全面论述,并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对粘贴碳纤维加固桥梁的具体施工工艺作了详细介绍,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37.
利用螯合配体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与反丁烯二酸钠及铜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u(fum)(dpphen)2].CH3OH.H2O(fum=反丁烯二酸根,dpphen=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4.163 8(4)nm,b=1.323 9(1)nm,c=1.936 0(1)nm,β=117.23(9)°;Z=8;最终偏离因子R=0.032 7.配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与来自两个dpphen的4个N和一个fum的2个O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单元.相邻单核单元通过C—H…O氢键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梯状链,毗邻的超分子链通过dpphen上苯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238.
还原增感浓度对AgCl光电子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原增感是三大化学增感类型之一.近10年来,还原增感的机理以及过程的控制,越来越受到感光科学工作者的关切和注意.主要利用微波介电检测技术,测得自由光电子与浅束缚光电子衰减行为随还原增感浓度的变化.实验发现:还原增感浓度低时,增感中心起空穴陷阱作用;还原增感浓度高时,增感中心起深电子陷阱作用.根据光电子衰减行为随增感浓度的变化得到了最佳增感浓度. 相似文献
239.
240.
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有机试剂的增感作用,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啤酒样中铜和铁的含量。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和有机试剂对测定的增感作用,其中铜增敏2.1倍,铁增敏1.9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