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02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293篇 |
教育与普及 | 22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5篇 |
现状及发展 | 23篇 |
综合类 | 57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22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71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62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175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191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187篇 |
1997年 | 160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208篇 |
1994年 | 185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34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00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对铜腐蚀的分类、铜用缓蚀荆的种类和吸附机理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近年来铜的腐蚀和保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缓蚀剂的使用中,最好同时选用几种都有抑制铜腐蚀作用的缓蚀剂即复配缓蚀荆. 相似文献
222.
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银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仪器测量条件、样品分析过程及准确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测量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下获得了最佳结果。 相似文献
223.
有关碳纤维的研究和应用研究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的热点领域之一.通过对碳纤维磺化,运用氨吸附量热技术和异丙醇探针催化反应进行表征,寻求合适的反应条件,同时探讨适宜的对碳纤维表面进行磺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4.
高炉铜冷却壁热态实验及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铜冷却壁传热过程分析,得到铜冷却壁热面复合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在1∶1的热态实验炉上进行了热态实验,得到不同炉气温度下相应的热面复合传热系数值.建立了铜冷却壁三维数学模型,模拟铜冷却壁在几种不同的热面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通过与热态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热面复合传热系数不能取恒定值,需要考虑炉气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计算壁体热流密度的分布,还可得到热面渣皮的厚度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225.
介绍了碳纤维织物的粘贴加固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就碳纤维的设计与施工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做了论述,指出外贴碳纤维布进行结构加固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26.
为获得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铜纤维,利用多齿刀具在普通卧式车床上加工出了连续铜纤维.将其与拉拔法生产的铜纤维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发现前者具有粗糙的茸状形貌.通过切削试验对比了不同切削用量时铜纤维的表面形貌,研究了切削用量对铜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切削速度对铜纤维的表面形貌影响最大,背吃刀量和进给量的影响较小.因此,为获得具有茸状形貌的连续铜纤维,应该选择较小的切削速度,并根据当量直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 相似文献
227.
纯铜纳米晶表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机械研磨(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SMAT)方法,成功地在纯铜表面制备出厚度约为25μm纳米晶层,最表层晶粒尺寸约为10nm.研究了Cu纳米晶表层在室温条件下滑动及微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滑动条件下,Cu纳米晶表层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粗晶Cu.当载荷低于20N时,Cu纳米晶表层稳态摩擦系数低于粗晶铜;在实验载荷范围内,Cu纳米晶表层磨损量低于粗晶铜,并随载荷增大,这种差异逐渐减小.Cu纳米晶表层耐磨性提高主要归于纳米结构高硬度,以及氧化物屑易形成稳定的机械混合层等因素.在微动条件下,Cu纳米晶表层耐磨性明显优于粗晶Cu,其磨损量明显低于粗晶Cu.在干摩擦条件下,Cu纳米晶表层摩擦系数低于粗晶Cu,磨损随载荷与微动频率的变化是连续氧化物磨屑层的形成与破坏过程;在油润滑条件下,Cu纳米晶表层摩擦系数高于粗晶Cu,主要是其高硬度导致油膜破坏引起金属之间局部直接接触造成,其磨损量大幅度下降与其磨损过程中在对磨球上形成转移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8.
铜与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的双核络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一种柔顺的、对称的、八齿(N_6O_2型)、双核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缩写为EGTB)及其一系列铜的络合物的合成与性质。配体由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与邻苯二胺共热缩合而成。配体EGTB与不同铜盐和外桥配体反应得到一系列络合物。并对配体的~1HNMR、IR、UV-VIS谱及络合物的IR、UV-VIS、EPR谱、电导、元素分析进行了研究。推测络合物中Cu(Ⅱ)离子的配位几何环境可能是四方锥或畸变的八面体。 相似文献
229.
在诸多的酞菁铜(Pc Cu)晶型中,X-PcCu是光敏性较好的一种。我们在研究α-PcCu蒸发膜电导特性的基础上,用低真空快速升华法制备的X-Pc Cu制成Ag(—)/X-PcCu/SnO_2(+)夹心池,获得了较好的光暗比。在17.7 mW/cm~2的光强下(白炽W灯),2×10~5V/cm的场强时甚至可达3个量级(光电流达1.1×10~(-3)A/cm~2左右)。若把它分散在有机玻璃(PMMA)中成膜,在同样光强下,光暗比也可达2个数量级以上。此类分散在高分子溶液中的X-酞菁铜成膜方便,韧性好,便于实际使用。 相似文献
230.
结晶器铜板上激光熔覆镍基合金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5kWCO2激光器在结晶器铜板上熔覆镍基合金,并研究了熔覆层组织性能.选用与结晶器铜板成分相近的镍基自熔合金粉末Nickel-baseHMSP1015-00(Ni1015),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铜板上预涂Ni1015合金,然后再采用高能量密度激光进行重熔.借助OM,SEM和显微硬度计分析测定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形貌、组织成分和截面显微硬度分布情况.所得到的熔覆层表面平整均匀,与基体为冶金结合;熔覆层平均显微硬度为270HV0.05,是基体的3.2倍(85HV0.05).确定出本实验合适的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功率密度为1.58×102kW/cm2时,扫描速度为3~4m/m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