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1.
正海洋微型生物个体极小、数量极大、功能特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营养循环、物质转化、能流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系列前所未知的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涉及到海洋碳循环、资源环境效应乃至气候变化.其中,含细菌叶绿素的微型生物  相似文献   
22.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17):14-14
首次从两栖动物分泌液中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图)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湖南师范大学梁宋平等研究团队通过合作,从华西雨蛙皮肤分泌液中发现了基因编码的  相似文献   
23.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组分,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最复杂且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笔者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探讨了影响陆地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因素,从空间尺度上对碳循环的模型研究做了对比分析,并对今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4.
25.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演变及其对日益升高的大气CO2 的收集与固定能力以及未来趋势。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同时又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影响着耕地生产力及其稳定性。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农业土壤碳循环及固碳潜力的研究将越来越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流趋势,国际科学界十分关注人为利用管理下土壤固碳潜力的变化。配合土壤固碳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与预测未来通过改变管理政策与农业技术途径而可能达到的固碳能力成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面临着稳定耕地生产能力和补偿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和挑战,但我国耕地地力不稳、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现状又为实行固碳农业带来了机遇。我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耕地农业利用与土壤碳循环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对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及其过程的影响是国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没有解决而又只能由我国自己来解决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当前,我国急迫需要启动对耕地土壤碳循环与固碳潜力及其调控途径的重大基础研究,摸清国家尺度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明确耕地土壤固碳与稳  相似文献   
26.
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用吸收阱法研究了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在不同季节的昼夜变化规律。得出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中CO2排放量与气候变化有关,冬春季森林土壤CO2排放量较小,夏秋季土壤CO2排放量大。春季CO2的排放量日均为65.5277mg.m^-2.h^-1,夏季为281.7385mg.m^-2.h^-1,秋季为339.6792mg.m^-2.h^-1,冬季为206.5868mg.m^-2.h^-1。年均排放量为1.9568kg.m^-2.yr^-1。排放量的昼夜变化明显,春季14点至18点排放量最大,18点至22点最小;秋季则为19点至23点排放量最大,凌里3点至7点最小。春夏季白天的排放量大于夜间排放量,秋冬季则夜间排放量大于白天排放量。  相似文献   
27.
周运超 《贵州科学》2003,21(1):135-141,145
综观土壤碳转移动力学及其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土壤碳转移动力学对环境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表现在土壤特性、土壤中碳转移动力学过程等控制并调节了土壤碳转移与环境污染物间的相互关系,土壤碳转移动力学对于大气CO2的升降影响巨大,而土壤碳转移动力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大气CO2源、汇的效应。同时土壤碳转移动力学与环境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等的运移有关,并且其特性控制了土壤碳的转移。但由于目前对土壤碳的环境交换过程研究未曾考虑土壤的特性,加上全球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需要,了解土壤碳转移过程对于更好地解译古环境记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土壤碳转移动力学资料的缺乏,需要加强对土壤碳转移动力学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8.
本文借助一个简单的“池塘模型”简要描述了地球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框架,并借助地理学的地带性理论说明了全球碳失衡进而导致的全球变暖给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留下的潜在危机。工业化过程导致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升高,是目前地球气候系统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在新的免碳能源还没有出现之前,减少区域CO2的排放、寻找更多的区域CO2归宿,对于中国在国际碳外交谈判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具有重大意义。华南湿热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碳汇效应,而这种碳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理独特性,且是一个最基本的“本底”碳汇,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9.
大气化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几年来,对大气化学的某些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验、机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观测数据并有一些新发现.对有关农田温室气体(CH4,N2O)排放、气溶胶、全球碳循环、近地面臭氧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0.
岩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岩溶作用影响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连宾  袁道先  刘再华 《科学通报》2011,56(26):2158-2161
从土壤及岩生微生物影响岩溶作用的速度和微生物捕获CO2 及诱导碳酸盐形成等方面分析了岩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指出岩溶作用的速度和碳汇稳定性以及岩溶地区的碳循环与微生物有密切关联. 提出需要结合不同生态环境来定量研究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以揭示生物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及其与岩溶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