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2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62篇
教育与普及   9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358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黄争鸣,男,1957年7月生,湖北钟祥人。1979年12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结构设备与工艺专业;1983年1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8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62.
克深井区储层的孔隙结构与裂缝特征造成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大量漏失,其中的固相颗粒会堵塞裂缝,使得部分生产井在完井后产量偏低甚至无产量,现场主要是通过酸压来解决这类问题。对于裂缝性气藏的酸压而言,需要知道钻井液在裂缝中的侵入深度变化,以便于设计施工参数,评价酸压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牛顿流体在裂缝中的流动机理,裂缝宽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壁面的滤失等,建立了钻井液在单一裂缝中的漏失动力模型,根据裂缝内钻井液压力的分布来定量描述钻井液的侵入深度,考虑并分析了该模型的侵入深度与侵入时间,压差和裂缝宽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克深井区获得增产效果的酸压井中钻井液的侵入深度和酸液的侵入深度,通过增产井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证明了该模型。  相似文献   
63.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层等结构要素,弄清各级次、各期次结构要素的接触关系,完成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基于内部结构表征成果,结合不同时期水淹层测井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恢复不同开发调整时期的水淹特征,动态表征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水淹过程,并依据小井距密闭取芯井精细水洗结果验证,总结不同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整体以高含水为主,水淹呈不均匀立体式、随机式特征,不具有分段水淹的特点,未水淹部位分布非常零散,局部物性变差部位、落淤层和低渗屏障遮挡部位直接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64.
针对西部地区侏罗系砂岩成岩年代新、胶结程度较差,以及煤矿高强度开采的特点,开展恒定围压下三轴压缩实验,不同速率卸围压,以及单块多级加载实验,研究围压路径变化效应对钙泥质胶结砂岩强度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实验表明:西部中粒砂岩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均对围压依赖性较强,且由于其钙泥质胶结的细观特性使其黏聚力、内摩擦角相比其他地区、其他年代的砂岩较低.随着围压的增大,试件由简单平整破裂面向复杂非平整多破裂面破裂模式转化.变围压加载过程中,围压的变化对砂岩的承载能力和变性特征影响显著,围压主要通过束缚试件横向变形和裂纹扩展,以及增大内部摩擦的方式影响岩体的力学特征,围压卸载和加载对岩体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可为采场推进速度优化和围岩支护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5.
唐海  刘超 《科技资讯》2014,(28):54-54
该文就对五里湾油田的潜在储层伤害因素及其主要伤害类型进行简要分析,并分析生产开发过程中的措施及工艺过程对储层可能造成的伤害因素和程度,确定相应的储层保护配套技术和工艺程序。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页岩储层充填天然裂缝开启前、后的渗透率特征,利用四川盆地充填裂缝的不同页岩,结合裂缝面形貌测试,实验对比分析了天然裂缝原位闭合、剪切错位及酸处理后的渗透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充填裂缝矿物颗粒大,硬度高,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低于方解石充填裂缝。当剪切裂缝错位位移大于0.15mm时,渗透率大小主要受控于裂缝断面整体粗糙度。当错位位移小于0.15 mm时,充填矿物颗粒类型、大小控制的小尺度形貌更起决定作用。酸液溶蚀胶结物形成不整合面,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但也需要考虑酸液弱化页岩强度以及颗粒运移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7.
针对疏松砂岩气藏生产动态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不明确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多重因素影响下S气田双层疏松砂岩气藏的生产动态特征,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及给生产动态分析带来的问题。模拟表明:多层合采气井表现出层间自动转换接替的动态特征,早期由高渗层主导产气,晚期由低渗层主导产气。研究区内,当低-高渗层厚度比、井底压力或气井配产越大时,气井稳产期越短,低渗层主导产气越早,且主导性越强;压裂能弱化渗透率级差的影响,提高早期采气速度,适合S气田的增产改造;层间初始压差加剧高、低渗层早期的产量差异,有"倒灌"发生。层间非均质性是S气田开发的主要矛盾,需要权衡具体开发井的主控因素进行生产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68.
阿尔及利亚G合同区三叠系储层是区内一套主要油气勘探层系。本文通过岩心分析资料,对区内三叠系储层各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微观结构等储层特征研究。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三叠系储层中的T1单元在全区分布,主要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为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储层;SI单元在区内各井中发育,以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为较有利储层;T2单元储层仅局部地区发育,主要低孔-特低渗储层,为最差储层。  相似文献   
69.
埕岛东部斜坡带油藏以自生自储的岩性油藏为主,主要分布于超覆带及坡折带。下第三系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在重点分析古地貌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储层描述方法,划分有利储集相带,精细描述储层,寻找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70.
运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水基压裂液对储层的不同伤害机理。结合常规流动实验,提出了一套评价压裂液对储层伤害的综合性实验方法,建立了每种伤害机理与伤害程度间的对应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渗入岩心后均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岩心内束缚水增加、可动水滞留以及固相大分子物质的吸附,从而引起储层渗透率降低,并且对于不同渗透性岩心其伤害规律大不相同,较低渗透率岩心的伤害率比较高渗透率岩心的伤害率普遍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