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综合类 |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为石斑鱼属内近缘种,外形相似常被混淆.本研究改良建立了Nest-tetra-primer specific PCR方法,获得了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线粒体DNA ND2基因内的3个特异性条带,分别为内参序列NC1(394 bp)、特异性条带ND2-M(268 bp)和ND2-B(122 bp),以及核基因组中核糖体DNA ITS1区的5个特异性条带,分别为内参序列NC2(588 bp)、NC3(563 bp),特异性条带rDNA-M(426 bp)、ITS1-M(488 bp)和ITS1-B(304 bp).研究结果不仅为两种石斑鱼的鉴别提供了稳定、可靠、快捷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而且也为鱼类近缘种的DNA鉴别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2.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作为我国南方海域的经济水产鱼类,已面临着种质资源匮乏,过度开发的局面。为了开展其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开展了赤点石斑鱼群体的微卫星分析,对中国东南沿海7个赤点石斑鱼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渔场之间的种群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分布特征,这为赤点石斑鱼的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43.
为进一步了解内质网蛋白44基因(ERP44)在石斑鱼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实验室石斑鱼转录组数据中ERP44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设计引物,克隆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Ec-ERP4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c-ERP4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结构和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的组织分布特征,以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刺激后该基因在石斑鱼脾脏中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Ec-ERP44基因ORF全长1 233 bp,编码410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家族保守的硫氧还蛋白结构域。同时,Ec-ERP44基因在健康石斑鱼体内的多种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LPS与Poly I:C刺激后,石斑鱼脾脏中Ec-ERP44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本研究结果表明,Ec-ERP44基因参与了石斑鱼抗病原感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4.
点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海南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从10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20个,在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各20尾中分别扩增出183和17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的比例分别为67.57%和75%,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498 0和0.531 1,遗传相似率分别为0.816 5和0.794 6,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329 6.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两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有40.95%来自群体内,而59.05%来自群体间.野生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杂合度明显高于养殖群体.点带石斑鱼与野生群体相比,养殖群体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提示在点带石斑鱼的人工繁育过程中应引进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5.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0)
项目简介:本项目实现了全套高度节水型、健康型、环保型、实用型的石斑鱼内陆生态养殖新技术模式。该项目已通过中试生产验证,技术基本成熟,完全有把握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46.
利用近缘种中已发表的微卫星DNA标记引物,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进行跨种PCR扩增,得到12个多态位点,其等位基因数目从2到20不等;表观杂合度范围是0.222~0.861,平均为0.595;期望杂合度范围是0.200~0.932,平均为0.637.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经过邦佛伦尼校正(Bonferroni correction)后,这些微卫星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并且各位点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现象.因此可以认为,这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是研究赤点石斑鱼种群遗传结构的良好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7.
温度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水温及盐度渐变和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1)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15~32 ℃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 ℃.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为14~32 ℃范围内48 h的存活率均在92.5 %以上,其中17~29 ℃的存活率为100 %;在渐变条件下,温度为12~32 ℃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80 %~95 %.2)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盐度适宜范围是9~39.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盐度为4~39范围内48 h的存活率均在95 %以上,盐度为0时不能存活;在渐变条件下,盐度为4~39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91 %~100 %,其中盐度为14~39范围内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8 %以上. 相似文献
48.
选择冰鲜杂鱼和2个市场反映较好的石斑鱼配合饲料产品,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进行饲喂效果实验,通过生长性能、体成分、群体离散度以及养殖成本分析,评价冰鲜杂鱼和配合颗粒饲料在斜带石斑鱼养殖效果上的优劣.同一批培育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成3组(冰鲜杂鱼组、石斑鱼颗粒饲料1组和石斑鱼颗粒... 相似文献
49.
石斑鱼是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各类水产疫病频繁暴发。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是石斑鱼养殖中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之一,会导致鱼大量死亡,因此研究可抑制此病毒感染的药物对石斑鱼养殖业具有重大意义。败酱草为我国传统中药,现代药理学证明,败酱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首先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活力测定实验确定败酱草水提物的细胞安全浓度;然后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和基于核酸适配体Q5的荧光分子探针检测技术(Aptamer Q5-based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 assay,Q5-AFMP)等方法分析败酱草水提物在细胞水平对石斑鱼虹彩病毒的抗病毒效果。其结果显示,低于2.50mg/mL的败酱草水提物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即败酱草水提物对石斑鱼细胞的安全浓度为≤2.50mg/mL,高于2.50mg/mL的败酱草水提物会降低细胞活力,并对细胞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活力测定、RT-qPCR和Q5-AFMP技术的检测结果均证明败酱草水提物在体外对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说明细胞安全浓度的败酱草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石斑鱼虹彩病毒作用,具有开发为高效的抗病毒渔用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50.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 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 d、1次/3 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个实验组存活率在99.40%~99.80%之间;各实验组间的肥满度(CF=2.22~2.35)、体质量变异系数(SV=20.08~24.27)、饲料系数(FCR=2.70~3.01)和日增质量(7.50~12.51 g/d)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投喂频率1次/d组和1次/2 d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质量(RWG)均显著高于1次/3 d组(p<0.05),投喂频率1次/d组的日摄食率和1次/2 d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1次/3 d组(p<0.05);在免疫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0.083 5~0.089金氏单位/mL)、过氧化氢酶(CAT=7.96~8.19 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2.40~34.45 U/mL)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流水模式养殖鞍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1次/2 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