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9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13篇
系统科学   147篇
丛书文集   247篇
教育与普及   47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2篇
现状及发展   40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530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21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643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世界科学》2005,(2):47-48
在南极洲的洛克鲁瓦港,气象学家桑希尔不久前利用氦气球,对25公里的高空进行天气和臭氧层变化的研究。他发现,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与过去10年的平均值相比稍为缩小了一点,但面积仍然差不多是澳大利亚的3倍。目前,科学家仍然处于对空洞出现成因的理解阶段,他们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空洞都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42.
探究景观变化的机理,可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及调整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提供立论依据.通过对1995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7 ETM 影像的对比,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水文、气象台站监测资料以及研究区统计年鉴的资料,以GIS为基本的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的两个时段的景观状态,得出景观变化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同时,分析了自然地理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及气候等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在遥感影像变化和变化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景观变化的内因为景观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只是景观变化的诱发因子,它通过干扰自然地理过程来诱发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3.
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总体表现为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函数,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的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的一致性,而第二载荷向量为南正(负)北负(正),即第二空间尺度表现为南北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的变化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有显著升高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减小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7~9年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44.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在土地利用领域的研究现状 .认为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是土地利用研究领域的重点 ,不仅在研究内容上注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强调其驱动机制的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反映 ,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探索 ;同时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内容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也成为部分学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  相似文献   
145.
振幅随偏移距变化 (AVO)分析是一项利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特征来分析岩性和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 ,它极大地改善了地震勘探的烃类检测能力。并不是所有气层的反射振幅都随偏移距增加 ,特殊岩性体也会产生AVO效应。利用弹性动力学方程变换和递归算法 ,计算了反射矩阵 ,从理论上推导了球面波在层状弹性半空间传播时产生的地面反射记录的计算公式。在实例模拟中 ,对计算速度和精度、空间假频、截断效应等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计算实例说明 ,波场模拟有助于AVO分析和叠前反演。  相似文献   
146.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和巫山县作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5年4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从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反映研究区生态效应时空演变,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土地利用而言,在空间上,耕地和建设用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平坝河谷区,林、灌、草地多分布于高海拔中低山区,交通建设用地多分布于各类用地之间起连通的作用;在土地利用强度和转换方式上,以林、灌、草地和耕地变化最为显著.2)就RSEI而言,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低地,受土地开发及城镇扩张的影响,生境退化严重;研究区其余范围,受退耕影响,生境趋好.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也是生态效应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若人类活动合理,生态状况好转.  相似文献   
147.
自2002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分批次、有计划地对退化湿地实施了不同规模的淡水生态修复工程,补充了滨海湿地淡水资源,改善了湿地植被覆被及生态功能. 运用InVEST 模型和市场价值法对1989-2015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栖息地质量和物质生产)的时空变化进行定量评估,探讨了淡水恢复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的淡水恢复湿地各年代间土地利用类型有简单化趋势,呈现不同地类规模化并存的趋势,在恢复工程影响下芦苇面积明显增加. 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区的碳密度低值区逐渐减少,恢复区总碳储量先减少后增加;大部分区域栖息地质量较好,但优质栖息地的占比略微下降;平均物质生产服务价值逐年增加. 各年代间碳密度的变幅有逐渐减小趋势,表明生态系统碳储量趋于稳定;栖息地质量提升区域逐步扩大,主要集中于黄河口恢复湿地的北侧和一千二恢复湿地的南侧区域. 淡水恢复工程实施后,芦苇面积增加,维护了水鸟等动植物的生境,基本实现了生态补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8.
湿地水盐信息的空间变异规律有助于理解盐渍生境植物群落的适应机制及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本文以黄河口盐沼湿地和淡水恢复湿地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采集土壤表层样品,并在春夏秋季分别采集典型土壤剖面土样,对比分析了2类湿地表层土壤和典型剖面土壤水盐信息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湿地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中水盐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盐沼湿地土壤电导率在整个植物生长季均高于淡水恢复湿地,且2类湿地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淡水恢复湿地在7月份调水调沙后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类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在整个生长季呈缓慢增加趋势,淡水恢复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在调水调沙后显著增长.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盐沼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呈现波动式降低,电导率呈波动式增加,而淡水恢复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在调水调沙前后由高到低呈现为上层、底层、中层,电导率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盐沼湿地和淡水恢复湿地的表层土壤电导率与 w(SO24- )、w(Cl- ) 质量分数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对土壤剖面而言,淡水恢复湿地土壤电导率仅与 w(Cl- )呈正相关关系(P<0.05),盐沼湿地土壤电导率则与 w(SO24- )和 w(Cl- )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9.
利用Best Track资料、TRMM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中2001—2014年西北太平洋海域385个热带气旋(TC)的4967个观测记录, 将TC结构变化分成9类, 并分析 TC结构变化对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的响应。结果表明, 西北太平洋强度增大的TC主要伴随东风切变, 强度减小的TC主要伴随西风切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v > 5 m/s)作用下, TC的结构变化没有明显的水汽异常; 而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v ≤ 5 m/s)作用下, “增强增大” (“缩小减弱”)的TC伴随着正(负)水汽异常。  相似文献   
150.
分析2015年北京、上海和拉萨3个城市PM2.5浓度的时间序列, 讨论PM2.5浓度的季节变化以及各城市PM2.5浓度日际变化与日变化的相对重要性。从长期来看, 3个城市冬季PM2.5浓度普遍大于夏季; 从短期来看, 北京和上海PM2.5浓度主要呈现日际变化, 天气系统的影响远大于日变化。北京冬季PM2.5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日变化, 但在夏季不明显; 上海在冬季和夏季都不呈现日变化; 拉萨的情况则相反, 当地的天气系统比较稳定, 日际变化不明显,PM2.5浓度主要受日变化影响,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