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5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73篇 |
丛书文集 | 101篇 |
教育与普及 | 11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2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38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389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315篇 |
2009年 | 416篇 |
2008年 | 453篇 |
2007年 | 405篇 |
2006年 | 407篇 |
2005年 | 466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刘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1):78-80,84
对常德市6 286名成年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常德市成年人体育人口比例为9.9%,且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乡村;静态活动、轻家务劳动和散步是成年人主要的闲暇活动.体育人口比例较2005年低,其原因与体育人口判断标准和2010年调查问卷设计欠科学有关. 相似文献
152.
引人了地理迁移关系模型和社会网络人类动力学模型,将前一个模型中的“1个原型网络系统和2个变形网络系统”转换为演变过程的原始状态、迁移及适应3个阶段,将后一个模型中的“社会网络的典型特征——较高的集聚和较短的平均路径”分解为2个类型(非群体类型和群体类型),作为我国移动通信量人口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我国各省的包括3个人口迁移指标、4个人口技术构成指标在内的人口学数据系统,针对3个重要的移动通信指标,分别解释人口学要素与移动通信量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1)应用地理迁移关系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不同演变阶段人口迁移对移动通信使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保持原有链接、构建产生新链接而完成的;2)应用社会网络人类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人口技术构成因素对移动通信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本文从定量角度对芜湖县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进行了预测。预测表明,芜湖县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理论人口承载力高达120.05万人,但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影响,2000年粮食忌产仅能供养59.39万人,一旦人口增长率超过12‰,芜湖县人口将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54.
<正>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有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之称,现辖1市8县6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2006年底统计总人口达646万。2006年,洛阳市GDP总量达到1331.7亿元,在2005年GDP总量超千亿的 相似文献
155.
<正>通过对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与前几次人口普查和近年来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相比,河南省有关部门得出结论: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近年来反而有继续攀高的迹象,而且河南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大高于城市。有关 相似文献
156.
针对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结构,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人口发展模型等一系列方法,综合分析了人口的各项指标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依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分析对象,分析得到所选择地区人口结构的评级.同时采取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等对上海地区未来人口结构进行预测,以此改善该地区人口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该文采用国家统计局中给出的准确具体的数据,保证了分析预测方法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7.
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安徽省1997~201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研究人口结构变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变换方面,在2006~2017年间,少子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因素,老龄化则是主要的抑制因素.第二,人口空间结构变方面,在2005~2017年间,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非常重要因素.第三,人口知识结构方面,在2006~2017年间,知识化是产业结构各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8.
谭啸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35(6)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和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五年间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及其变化率大小,分析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尤其海南省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黑龙江省迁出人口迁移强度在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从2000~2015年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向环渤海地区集聚.(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率在北方地区较小,且始终保持稳定;南方部分地区变化率逐渐递增;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变化率大多呈先减小后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4)黑龙江省迁出人口的迁移强度变化率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间空间关联性不强,在2005~2010年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高值集聚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天津地区. 相似文献
159.
基于2005~2014年西北五省人口-经济-水环境质量相关数据,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近10年来西北地区人口-经济-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4年,耦合类别变化情况为勉强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表明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促进作用增强,系统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近10年来,西北五省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青海省提升幅度最大,达到了0.44,陕西省提升幅度为0.044,是五省中提升幅度最小的省区;不论是区域整体还是区域内部各个省份,经济和人口对系统的推动作用均逐步增强,而水环境质量则逐步失去对各区域发展的推动力,表明区域发展的动力逐步由资源转向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