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银胶菊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胶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在耕地、草地、疏林及公路旁 4个入侵生境中的种群密度、花序数量特征、种子产量、种子千粒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中银胶菊的密度、头状花序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密度变化范围为 (10±2)~(80±24) 株/m2; 头状花序变异范围为 (2 618±843)~(14 539±3 296) 个/m2; 平均结实率为 (43.8±5.6)%~(82.5±2.2)%; 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 (10 308±1 036)~(60 361±14 661) 粒/m2; 种子千粒质量为(0.34±0.06)~(0.46±0.01) g。其中, 生于公路旁生境的种群, 密度最大, 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最小; 生于耕地和疏林下的种群, 密度较小, 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却最大。根据繁殖特征, 探讨了银胶菊在不同生境中的入侵能力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352.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皇甫川人工治理区人工栽培林地和阿贵庙自然保护区自然林地两种不同生境类型下苔藓植物种类和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阿贵庙自然林地共有苔藓植物76种,分属于15科,33属,皇甫川人工林地共有苔藓植物41种,分属于7科,17属,阿贵庙自然林地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人工林地。生态型分析表明,阿贵庙苔藓植物的湿生类型占53.26%,中生类型占11.59%,中旱生类型占27.54%,旱生类型占7.25%,而皇甫川人工林地苔藓植物的湿生类型占38.46%,中生类型占23.08%,中旱生类型占23.08%,旱生类型占15.38%。由此可见,水分条件是制约苔藓植物种类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在阿贵庙自然林地阴湿生境中发现一个中国新记录属,灰藓科的齿灰藓属PodperaeaIwats.et Gline,三个中国新记录种齿灰藓Podpe-raea krylorii(Podp)Iwats.et Gline、矮木灵藓Orthostrichum pumilumSw.、缺齿墙藓Tortula randii(Kenn.)Zand.,一个内蒙古新记录种狭叶墙藓(新拟名)Tortula cernuas(Hb.)B.S.G.。阿贵庙自然林地苔藓植物高的物种多样性与其环境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由此形成的多样的小生境和可利用的基质特性密切相关,同时维管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也影响苔藓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模式,其创造的微生境为苔藓植物的定居提供了避难所,但维管植物产生的地被物(枯枝、落叶)又抑制了苔藓植物在其下的分布。此外苔藓植物的分布还与构成群落结构的要素有关,这些结构要素包括维管植物群落的层片结构,郁闭度、盖度、种类组成和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53.
为探究生境面积大小对Janzen-Connell (JC)效应中密度和距离制约的影响以及驱动机制,为生境破碎化背景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并筛选出1970-2019年全球50个森林地点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荟萃分析法分析密度和距离制约实验中不同类型驱动者的效应值大小,并采用分段回归和非分段回归分别模拟分析密度和距离制约效应值与生境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7项研究的161项实验中,病原菌和无脊椎动物的效应值大小在距离制约实验中显著小于0(存在JC效应),而在密度制约实验中不显著。相反地,脊椎动物的效应值大小仅在密度制约实验中显著小于0。虽然只有距离制约效应值随生境面积的减少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密度制约趋势线的拟合转折点在距离制约之前,表明生境面积减少会先影响密度制约。本研究阐明了密度和距离制约的主要驱动者分别是密度型驱动者(脊椎动物)和距离型驱动者(病原菌和无脊椎动物),而密度制约比距离制约对生境面积的减少有更为敏感的表现,可能是这两种驱动者对生境面积的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因此,在不同生境面积的片段中关注不同类型的驱动者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354.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和复杂网络理论,分别定义4种形式的节点和4种类型的边,然后构建了具有异配性的互花米草基株多重关系网络。为了研究互花米草多重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动态特性,建立了具有多个陷阱节点的随机游走模型。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在随机游走过程中,无穗株丛和无穗分株是控制节点平均吸收时间的主要因素。经分析可知,建构的互花米草基株的水平空间扩散网络模式反映了其真实生境异质性模式。此外,该模型对于分析其它种类克隆植物的异质生境格局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5.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湿地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至2020年建设用地明显扩张,草地和水体显著减少;2)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境退化度有所上升,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东北部;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影响因子是GDP(q为0.135),其次为夜间灯光指数(DMSP)(q为0.053);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生境质量影响呈现出双因子增强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可针对会仙湿地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56.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框架下的国土空间分区是国土空间优化的核心所在。文章以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础上,核算2010、2020年玉龙县的碳源、碳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在分析区域碳源/汇效益及生境质量基础上,以低碳发展与生态保护为目标来划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并提出了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玉龙县土地利用结构以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旱地等为主,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2)2010—2020年,玉龙县碳源增长剧烈,碳排放量涨幅高达74.96%,碳排放增长量远超碳吸收增长量。(3)2010—2020年,玉龙县碳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但仍有大范围低效益区域;玉龙县以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域为主。(4)以碳源/汇效益和生境质量为划分依据,可将玉龙县划分为6个分区:碳汇功能保持区、低碳限制发展区、减碳优先发展区、增汇生态修复区、高碳生产优化区和高碳总量控制区。  相似文献   
357.
为揭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采用铗日法于2014年夏季、秋季和2015年春季,选取植被垂直带上6个不同的生境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黑腹绒鼠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的落叶阔叶林、苔藓矮曲林、台湾松林及山顶草甸等生境中,且在台湾松林和山顶草甸中为优势物种,伴生种有社鼠(Rattus niviventer)、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巢鼠(Micromys minutus)等。不同季节的平均捕获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捕获的总数夏季春季秋季。雄性黑腹绒鼠的数量多于雌性,但雌性的个体大于雄性。不同生境的黑腹绒鼠形态特征仅后足长存在差异性(P0.05),不同季节的体重和耳长存在差异性(P0.05)。不同季节雌性黑腹绒鼠均有怀孕现象,但仅在台湾松林和山顶草甸生境中。  相似文献   
358.
了解动物个体或种群对不同生境的适宜度,是持续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及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本文基于陆生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案例,分析了鱼类生境选择研究的难点;以生境适应性指数模型的出现及发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为主线,阐述了鱼类生境适宜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该类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还论述了在中国横断山区开展鱼类生境选择研究的意义及限制因素,提出可选择环境相对原始、人为干扰较少、鱼类资源丰富和水文因子易于测量等条件的河段为研究区域,选择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特有鱼类为对象,尝试开展鱼类生境适宜性研究。研究过程中,科学测量并对比河流同一季节或不同季节水文因子是提取生境适宜性指数的必要步骤,而相对稳定的生境适宜性指数则是开展鱼类生境适宜性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9.
对不同盐浓度腌渍李胚的加工品质进行评价,并为李胚低盐隔氧腌渍贮藏与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芙蓉李鲜果、低盐隔氧(盐度分别为10.0,12.5,15.0°Bé)及传统高盐(盐度23.0°Bé)处理的李胚原料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评价贮藏期间的质构参数、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等加工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11个品质指标可提取出累积贡献达83.08%的主成分3个,分别反映直接感受、黏性感受和咀嚼感受。聚类分析将21个处理组分为3大类:处理组1(鲜果)、处理组17(盐度23°Bé、贮藏4个月)和处理组21(盐度23°Bé、贮藏5个月)、其他18个处理组。分别以低盐隔氧腌渍的李胚(盐度10°Bé)与高盐腌渍的李胚为原料加工成李果蜜饯,前者的硬度及咀嚼度略低于后者,其他质构参数差异极不显著,加工的蜜饯品质相当。  相似文献   
360.
刘莉莉 《河南科技》2023,(19):112-116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旨在有效推进鄠邑区生态保护工作,平衡区域发展与保护。【方法】根据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模型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筛选出重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结果】根据生境质量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出13处生态源地,79条潜在廊道和26条重要廊道,形成鄠邑区生态网络系统。鄠邑区整体生态环境较好,但由于人类活动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明显低于南部,景观阻力明显高于南部,南北之间缺乏过渡,导致生态网络南北连接不足,无法构成完整的整体。【结论】可通过发展生态源地、设置廊道缓冲区等方法,增强南北连通性,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