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百家讲坛》的学术品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央视科教类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学术性分析,指出其学术品位某种意义上存在的虚假性与欺骗性,《百家讲坛》所传播的学术已经比较异化,并成为商业逻辑下的幻象,但作为国家级的央视不应该盲目掉进媒体的幻象中而自甘堕落,唯收视率马首是瞻,而是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品格,为民族的文化建构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金岩 《科技智囊》2009,(12):62-70
创办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如今已成为央视的名牌节目。在打造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同时,其收视率也屡创新高。作为一种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何在?什么又是它走向成功的核心理念和制胜利器呢?  相似文献   
3.
周新华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5):120-122,125
在近几年的国学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百家讲坛》电视讲座的广受欢迎,其特点是传统文化经典学术研究成果的古为今用和大众化。它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和当代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文学教育应贴近受教者的心灵需求,强化人文关怀;课堂教学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会学;要重视教学的层次性、适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今,电视媒介已彻底完成了从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过渡,《百家讲坛》传统文化主题的热播让我们对这些转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业界人士的评论多种多样,要么把其捧上天,要么全盘否定.然而,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百家讲坛》巧妙地把握住受众的收视心理并运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将其与受众的沟通扩大到最大化.该文对《百家讲坛》这一成功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史学教育日益发展,其节目的成功之处即在于精挑细选所讲内容、专家的精妙解读、现代传媒的辅助使用等因素.这也在一定层次上为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提高了可资借鉴的榜样.因此,本文以<百家讲坛>为例,分析了现代传媒史学教育的成功之处,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状况不太乐观,怎样走出困境,央视《百家讲坛》走红的经验值得借鉴。《百家讲坛》之所以成功,联系现实、设置悬念、体现学术性、展现个性等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的国学热潮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百家讲坛》电视讲座的广受欢迎,其特点是传统文化经典学术研究成果的古为今用和大众化.它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和当代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文学教育应贴近受教者的心灵需求,强化人文关怀;课堂教学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会学;要重视教学的层次性、适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因教授、学者在央视讲授传统经典的形式,一直被受众看做学术栏目,对其怀着学术期待。但由于转型后的《百家讲坛》为了适应最广泛受众的文化口味,模糊"学术"与"娱乐"的界限,趣说经典,甚至"误读"经典。固守学术场域的专家型受众,没有看清栏目性质变化仍以学术标准去评判《百家讲坛》,质疑学术传播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分析认为只有大众媒介在坚守学术的前提下将学术通俗化才能更有利于学术的传播,而这要建立在大众媒介传播学术的公益性而不是市场利润驱动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CCTV10的《百家讲坛》是央视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栏目运作机制,逐渐成为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与文化素养的大众传媒平台。通过对《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的考察,明确高雅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了边缘化困境,但在市场文化占据主导的消费社会,以学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可以投入到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之中,为大众提高与普及文化显现独特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构建中找到话语平台,拓展话语空间,以此寻求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化领域一直倡导的传统的精英文化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与此同时平民文化逐渐兴起。这从《百家讲坛》、“超级女生”、“聊新闻”等报道方式、网络短片的大受欢迎中可以看出。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平民文化的产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精英文化,因为那是中华文化的出色代表;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平民文化,也要看到其中充斥的商业性。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惟有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走市场化的道路,追求一种平实、融洽、和谐的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