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65篇
教育与普及   3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65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54篇
  2010年   612篇
  2009年   738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645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要体现出独到的人文识见和非凡的思维品质.置身新世纪,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戏剧舞台,当代中国戏剧正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拷问、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人格的反思,把一部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这种人文精神,为打造中国戏剧的现代品格提供着积极动力,也构成了当今中国戏剧的鲜亮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2.
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苏轼的文学创作给后世寂寞的文人所带来的长时间欣喜,然而,学术界却并未像我们认识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去正确估价其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思想,他所提供的原创性文艺理论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利用。这种状况,无论对于苏轼本人抑或对于后世读者,都是不公正的。从现代写作学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苏轼在其一系列诗词文章特别是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思想。主要包括作家修养论、创作目的论、艺术构思论、文本和谐论、作品风格论。  相似文献   
73.
该文重点介绍了运用中医传统按摩手法治疗肩周炎的17种手法.实践证明这一手法的疗效是好的.同时也说明了不能苟同用麻醉下的强力手法的理由.  相似文献   
74.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5.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76.
废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重想象、感悟和禅学思维,他认为新诗内容是诗的,文字则是散文的,散文在他看来是讲道理,重德行,要置身度外,与诗歌的不隔相比,讲隔。废名的艺术接通了与传统文学和文化的血脉,他的艺术探索精神影响了后代作家。  相似文献   
77.
学生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熟练地掌握与学生谈话的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余秋雨的山水随笔,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立意的凝重美与模糊多蕴的审美效果,颇具品位的智性美,叙事美与探索式结构,独具风格的语言美,以及以上述特征为主体所形成的文体美。  相似文献   
79.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启迪实现了时间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在时间艺术上一系列的探索。他通过对时间的割裂、扭曲,建造了自己的语言迷宫;用“宿命时间”组织小说,创造了新奇的形式感;通过词语的堆积,阻滞时间的流逝,创造了仿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0.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